最近,中兴技术巨擘们宣布了其新成员——“MyOS”的问世。在当代社会中,隐私安全犹如钻石般宝贵,特别是受到315晚会的焦点曝光之后,这一点尤为引人关注。可以说,这股潮流恰好借助了此次热议的风势,赢得了公众的普遍期待。
实际上,MyOS是以Android为基础所精心定制的一个深度版块,沿袭了中兴原有系统MiFavor UI的基础结构并进行了一番精心打磨和提升,再次推出,不仅是对技术的一次突破,更是一次品牌形象的提升。尽管它的名字叫“MyOS”,但是这其中所蕴藏的潜力和提升之处并不简单。
如果细细探讨国产手机制造商的系统名称,如华为的EMUI、小米的MIUI、魅族的flyme、VIVO的Funtouch OS以及OPPO的ColorOS等,会发现有的被命名为OS,有的被命名为UI,这其中透露着品牌命名策略的多元化和特色化。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国际巨头时,则可看到三星的ONE UI、苹果的iOS等。这些系统名称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拥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定位。例如,Optimus UI是LG的产品标识之一,代表着其产品的独特性和先进性。
在观察这些命名后,不难发现华为、小米等品牌在命名上显得更为务实。相较之下,部分国产手机品牌在命名上似乎更倾向于使用“OS”这样的词汇来增加其产品的高端感。但若细究其产品内涵,我们会发现真正能称之为“OS”的系统其实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OS”是指完整的操作系统架构,而不仅仅是用户界面设计。能够称为OS的实则少之又少,其中包括了我们熟知的苹果iOS以及全球使用最广泛的Android系统,此外华为推出的鸿蒙OS亦是如此。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许多手机厂商所标榜的“系统”实际上更偏向于UI层面而非真正意义上的OS。这也解释了为为、小米等大品牌的系统更多被称之为UI而非OS——因为他们深知“用户界面”固然重要,但若只止步于此则缺乏真正意义上操作系统的实质内涵。
相对地,有些厂商或许更擅长市场策略与营销技巧,运用名称来打造产品的品牌形象。如有些国产厂商就更加偏爱以“OS”为名进行产品推广,却并未对技术本身有足够实质性的改进或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