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字之甲骨文形态
在古老的甲骨文中,“品”字呈现出独特的字形。
依据《说文解字》,“品”字寓意众庶,由三个口组成,意味着众人的集合。它的发音接近于“丕饮切”。段注则解释说,三个口字合在一起表人的含义,以字解字,这种方法颇具巧思。
虽然许慎认为“品”字代表的是众多之意,但关于那三个口字的具体含义却引人深思。段玉裁的解释是,三个口字即代表“人三”,众字正是由人三组成。三口也可以表示多,为何选择口字作为表达多数的符号呢?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令人疑惑。
围绕着口字这个象征符号,不同学派有各种解读和争论。
摄影:管莹
徐中舒认为,甲骨文中的口字旁有多种含义,“品”字中的口则表示器皿。三个口字的组合,象征着多种祭物置于器皿中献给神灵,因此具有繁盛众多的含义。在殷商时期的祭祀中,直系先王与旁系先王的祭祀品有所不同,等级分明,这也使得“品”字引申出了等级的意义。
林义光指出:口字形象物形。朱芳圃和林说都认为这是正确的,但未能具体解释其名称。从“品”与“區”的关联来看,它可能象征着小盆的形状。古人以三为多数,“品”字由三个口组成,与“劦”从三力表力,“雥”从三隹表示群鸟,“芔”从三屮表示百草的总称是相似的。
戴家详也提到口字形象物形,但并不等同于小盂的形状。从“區”字的金文形态看,“品”字应当表示三块未系在一起的玉。在古代文献中,“品”字常用于量词,如小盂鼎中的“區以品”,意为以区与品相连使用。
高田忠周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品”字意为众多的人或物。在古代文献如《书舜典》中,“品”被用作品秩的代称,表示一家之内的尊卑差别。“品”字还有教命急也之训,表示明晰之意。
摄影:月
对于李银而言,口字的两个、三个或四个组合成的字应当是同音同义的。但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每个字的意义也会有所差异。口既可以代表动物的口器或物品的口形,作为口器时既可进食也可发声。那么多个口在一起时,可以指共同品尝食物或一起讨论、争吵等行为。
《增韵》中提到“物件曰品”,表明“品”与物的关系。《玉篇》和《广韵》也对口的发音和组合进行了探讨。李氏对字音有独到见解,以上关于读音的不同问题值得向李先生请教。
武认为,“品”字的造字源于以口象物。在三代时期,“品”被用作祭祀之名和祭品之用。
他批评《说文》对“品”的解释为众庶之意是误解。庶并不一定指平民,而许慎将庶解释为众也是同义复合。若从更抽象的角度理解,“品”由三个口组成,表多之物需要整理、归类、区分和评判,从而分出等第。
相关链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