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深圳天朗气清,午间户外气温升至29.1℃。反观东北部分区域已降雪,温度跌破零下。近期上映的电影《攀登者》呈现珠穆朗玛峰的严寒,其平均气温约-36℃;另一部影片中的3U8633航班机组成员则在9700米高空亲历了-40℃的严寒环境。
那么,温度究竟是什么呢?为何高处会感觉更加寒冷?太空中的温差为何如此极端?是否存在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高温是否有其上限?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些谜团。
论及登高之冷,古时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中即有“高处不胜寒”的意境。这句词不仅表达了其他涵义,同时也揭示了一个自然现象:海拔升高,温度确实会降低。据研究,每上升100米,地球表面的温度大约会下降0.6℃。这一规律在对流层中尤为明显,此处的大气层接近地表,温室气体的密度大,有助于保留热量。
地球大气的温度并非只受海拔影响。标准大气模型中,温度、密度与高度的关系复杂多变。
从NRLMSISE-00标准大气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距离地面约50千米和110千米的高空,空气的温度与地面相近。有趣的是,在更高的大气层中,如距离地面500~1000千米的高度,气温可高达1500℃,这被称为地球大气的热层。这是由于空气粒子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加热所致。尽管这里的空气稀薄,但因太阳辐射的强度极高,所以人们在这个高度上并不会感觉到过于炎热。
谈及太空中的宇航员,他们常常面临冰火两重天的挑战。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们会体验到巨大的温差变化。他们受到太阳照射的一面温度极高,而背阴面则冷得惊人。这得益于舱外航天服的优异隔热和内部热循环系统,否则人类无法在这样的极端温差下生存和工作。
关于温度的本质,其实在宇宙的真空环境中并无物质存在,因此理论上并不存在温度。但若在真空中放置一个温度计,仍能测得温度。这是因为宇宙中无处不在的辐射和波,光子在空间中穿行时会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当物质受到光子的轰击时,其能量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温度计的读数。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讲,它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的表现。严格地说,温度是可探测物质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由可探测物质粒子的微观运动所决定。没有物质就没有温度。但科学家们判断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质,它们可能填充着所谓的“真空”区域。尽管我们无法直接探测到这些暗物质,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推断其存在。
绝对零度是理论上热力学的最低温度。根据经典热力学理论,任何物质都存在内能,因此绝对零度在现实中是无法达到的最低温度。而实际上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测得最低的温度也只是接近于绝对零度而已。绝对零度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算得出的结果。然而“绝对热”却是热力学中的最高温度上限——普朗克温度的对应概念。普朗克温度是一个极高的数值,约为1.417×10³²开尔文(即亿亿亿度的样子)。据普朗克理论所述,如此高的温度仅在宇宙大的一瞬间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