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所载九州之划分,实乃依“州”之本义而设。州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详解其义:一为水中可居之地,称之为州;二为水环绕之处,汇聚多重水意而成。其字源亦有趣,初作“州渚”,后引申为九州,并别制洲字以区分大小。而其本质含义,仍可于古文之中探知,其中象形字样仿佛描绘出前后左右皆水的景象。
九州之地,皆依水傍水,或夹水为州,或水夹为州。其分界线多在大河、大湖、大山之分水岭。如青徐二州以泰沂山脉为界,青兖二州则以泰山北济水为界。徐兖、徐扬二州分界线则明确在泰山西麓分水岭及长江。而荆扬、荆豫、兖豫、冀兖等州的分界线也均有明确的地标。各州建邑多依内陆大湖而建,体现出了古人对水的敬畏与依赖。
谈及兖州,其源于上古弇兹氏的开拓。弇兹,为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其地名为弇兹之州,即今之兖州。地理上,兖州西30里便有嵫山,莘县北24里冠氏县则有弇山,此为《续山东考古录》所载。弇兹之地,天地相合,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字义上,兖亦可作“兗”、“弇”,通“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注释道:一为覆盖、遮蔽之意,如“~日为蔽云”;二为承袭之意,如“法舜禹而能~迹者邪?”;三为深意,如“其器宏以~”;四为狭义,如“~中”(狭道)。还有合声、音义相通等说法。
再观屈原在《离骚》中的描述:“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其中的崦嵫山、奄山,为神话之所入之地。据传,其上有神称弇兹,而莘县冠县的方向正位于泰山的正西方向。从泰山观察,日落于渤澥大沼之中,实有其科学合理性。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渚中的神祇,人面鸟身,耳戴两青蛇,足踏两赤蛇,名曰弇兹。此西海实为古渤海湾渤澥遗存水域。人面鸟身为其图腾象征。而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则暗指其全境建有两国四都邑的史实。弇兹氏系母系氏族部落之始祖,被后世尊称为老祖母,“风”姓便源于此族。此部落万年前便发明了用树皮搓绳技术,其后续发明了诸多文明产物。因其绳索之发明,后世之人尊其为玄女、玄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