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的第51页,我们读到了《论语·为政》篇中的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随书的注释中,“罔”和“殆”的字义解释被略微地进行了探讨。与课本中配套的《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所提供的翻译,虽然大致准确,但仍有可商榷之处。
对于“罔”字,其注释为“迷惑”是可行的,但不应被理解为“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参照古籍与各家注解,我们可以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如清代的楠在《论语正义》中引用了《礼记·少仪》的描述:“衣服在身而不知其名为罔。”此处,“罔”有被蒙蔽或无知的意味。白平先生的《论语详解》中也解释了“罔”的含义为“被蒙蔽”,或“无知”。由此看来,单纯的死记硬背而不去深入思考和理解,确实可能让人陷入一种无知或被蒙蔽的状态。
关于“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何晏、邢昺在《论语注疏》中提到:“只学习而不去思考其中的深意,就会感觉没有收获。”而《荀子·劝学》篇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即单纯地听闻知识而不去思考,就难以真正理解。白平先生进一步解释说,只专注于读书而不进行思考判断,就可能被错误的信息所蒙蔽。这与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是相通的。
至于“殆”字,传统的解释是“疲殆”,即与“怠”字同义。然而在《论语》的语境中,“殆”更多地被解释为“疑”。从古籍《经义述闻》和《论语正义》等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这里的“殆”更多的是表示在缺乏实际经验和正确指导下进行冥思苦想的状态,这让人可能感到愚昧、疑虑不安。
再细读白平先生的《论语详解》,他提出:“‘殆’应解释为‘愚惑’。在《说文》中提到,‘佁’为痴貌,与‘台’声相近。这或许就是‘殆’作为‘愚惑’义的本字。”“思而不学则殆”可以理解为只凭空想象而不去学习就会显得愚昧。
综合上述各家观点与注解,我们不难发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含义在于告诫我们,单纯的学习而不加以思考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而仅仅冥思苦想而不去学习实践则会显得愚昧和疑虑。我们应当在学习中保持思考与探索的态度,避免陷入任何一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