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古诗词之美,探访历史韵味,玲子邀您共赏。
前言:
在诗意的世界中,石屏如云外之浮物,人迹罕至,酒醉其间,醉眼看千峰秋月明。——宋 欧阳修《琅琊山六题·石屏路》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在滁州城南的丰山上建起丰乐亭,并移来“怪石”立于亭侧。他钟爱滁州的山水,为这里的林壑幽趣所吸引,常于闲暇之时在山中留宿。
那年他四十岁,支持范仲淹变法维新,被贬为滁州知州。从此与滁州结下不解之缘。滁州地处江淮之间,虽不通车舟,但民俗敦厚。欧阳修施政宽简,深得民心。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在滁州与民同乐,沉醉于山水之间。每当他离开滁州时,百姓们都会前来依依不舍地相送。
别时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欧阳修的七绝《别滁》,表达了他对离别时的难舍之情。
简译:
春光灿烂、柳丝摇曳之际,我在花前设宴为你送别。你就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要让那管弦奏出令人感伤的离别哀音。
赏析:
欧阳修的诗中常流露出他的人生哲理。如他在遭贬夷陵时所写的诗句“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展现了他面对人生低谷时的坚韧与希望。
再至滁州后,他为政宽简、恤民济困,得到民心。纵情山水间,以诗酒自娱。其《别滁》一诗则体现了他的乐观旷达态度,即使身处逆境也能随缘自适。
诗中“花光浓烂柳清明”的描绘,为全诗奠定了明快开朗的基调。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则写出了他面对离别时的柔肠百结与故作旷达。
尾记:
在滁州期间,欧阳修广植花木,使此地风景更加美丽。他还写下《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等千古流传的名篇。滁州因欧阳修的诗文而更加闻名,他也从滁州的山水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无论是在丰乐亭的醉心游玩,还是在离别时的醉中道别,欧阳修都以一种旷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他的诗篇不仅记录了他在滁州的时光,也成为了后人品味古人的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