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长安:经典诵读的魅力》
文字,是温暖的传递者,声音,是人生的抚慰者。
每一本书的存在,都是对人心和人性的深度探索与展现。读者们带着各自的情感与理解,沉浸其中,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
绘画师:解诗梵的创作
《有为与有不为的哲学》
季羡林的思想解读
“有为”,即行动与作为。对于应当做的事情,我们必须勇敢前行,这就是“有为”的内涵。而“有不为”,则代表着对于不当行为的坚决抵制。
在这其中,关键在于“应该”二字。何为“应该”?这仿佛与仁义的“义”字紧密相连。韩愈对“义”的定义是“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义”即是“适宜”,即“合适”,即“应该”。这并未完全解答我们的疑惑。
若要从哲学、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的篇幅。我虽无此能力,但认为无需过于繁琐。只要凭借我们内心的良知与良能,我们便能善恶,知道何为应做,何为不应做。
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为,不要因为小而为之。”善恶之间,大小有别,“应该”与“不应该”亦然。那么,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呢?只需稍加思考,观察社会,我们便能得到答案。
在日常中,小恶与小善随处可见。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这便是小善;而若视而不见,便是小恶,虽不至于大逆不道。从那些一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就立刻装作闭目养神的人身上,亦能反映出社会道德的水平。
至于大善大恶,在现今社会中有所体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观察得更为清晰。如宋代的文天祥,他被元军俘虏后,本可选择屈膝投敌以保命并谋取厚禄。但他却选择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名垂青史。他的事迹至今仍激励着我们的热情。
通过上面所举的一例小恶与一例大善的对比,我们可以大致理解大小善恶的概念。凡是对、、人类发展前途有益的事情即为大善,反之为大恶;凡是对维系人际关系、保持社会和谐有益的事情可称为小善,反之为小恶。然而大小之间有时难以明确界定,这不过是一个大致的轮廓。
大小善恶有时相互关联。但一旦得逞并尝到甜头,若没被人发现,可能会逐渐放纵,最终导致无法收拾的局面,受到法律的制裁。当然也有识时务者能在,但这样的例子实属罕见。
我的期望很简单,只希望每个人都能善恶、有所为有所不为。若是在行中有误,也能及时回头。
二零零一年的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