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深奥,在于其松柔而内含坚刚之特质。虽然表面展现为柔和,然而其根本之特性实为外柔内刚。先贤有言:“极柔软而后极坚刚”,揭示了其核心要义。
现今的太极拳习练者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偏重于柔而忽略了刚的方面。这不仅让初学者感到困惑,即使有些练习多年的人也未能领悟其真谛。更有甚者,将软误认为柔,将懈怠误认为松,这种偏差使得他们无法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精髓。
世人都知硬不是太极拳之善,却忽略了软亦可能成为其病,且其病状更甚于硬。常见二人推手,似乎行云流水,然而却难见真章。有的习练者,即便练习了几十年的太极拳,一旦遇到真正的交手或推手,遇到大力或真力时,他们那原本的松柔便消失无踪,无法化解也无法应对,处处受制于人。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当遇到这样的困境时,有的人还为自己的同伴找借口,说对方不懂太极拳的松柔,只会使用蛮力。这种不悟的状态真是令人唏嘘。太极拳不仅可以健身娱乐,更是武术的一种体现,应该以应对敌手为目的。
即便在远离冷兵器时代的今天,太极拳仍是一种继承和防身自卫的手段。无论太极拳如何特殊,都应刚柔相济、健武一体。一旦遇敌交手,瞬息万变,你的功夫将决定一切。
笔者在多年的练拳实践和研究中发现,真正的太极拳修炼不仅仅是外表的松柔,更需要内在的坚刚。五弓之说在太极拳中尤为重要,即身备五弓,掤劲上身。这需要练拳者自然撑合,周身一家,一气贯穿。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但并不是说无需力量。而是要自然地用力,用活力、用巧力。只有具备了真正的掤劲,太极拳才能做到刚柔瞬变、化转自如。太极拳的柔并不等于软,松也不是懈。真正的松是活,柔是圆润。
在练拳时,要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与敌交手时则需要松紧瞬变、刚柔难分、虚实不定。大松大柔只是太极拳的一部分,初始阶段很重要,但太极拳的修炼不能只停留在这一阶段。必须明白松柔的目的是为了疏通筋骨、调和气血,使肢体灵活敏锐。
在练拳过程中,有松有紧才能积蓄内力释放能量。一味地追求松柔会使人变得软塌无力。这往往是由于方法不当或未明拳理所致。要想求得太极拳的真功,必须去除这种软病。
在多年的练拳实践中我发现,解决太极拳的软病需从三软入手:肩软、腰软、膝软。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太极拳的练习更加完善。尤其是肩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手臂的根节也是关键部位在太极拳中既要松又不能软既要撑又不能硬。
若能做到上述要求如头领足蹬身自拔、身拔腰不软等便能自然撑合、掤劲上身、周身一家而身备五弓。如此则能一气贯穿、上下协调、周身整合、形神合一、内劲腾挪。若再加以松紧训练配合便能刚柔瞬变、力发瞬间。
长久练习便能做到圆润松活、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在与人推手或较技时便能随心所欲、触之即应、遇力则化发力便摧。如此便能更好地发挥懂劲功夫使“四两拨千斤”不再是神话“”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