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亲是什么意思(嫡亲和庶亲是什么意思)

2025-02-0412:27:32常识分享0

关于清代异姓爵位世袭的探究

之前有学者就清代异姓爵位是否为世袭罔替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今日欲借此机会,深入分析其中缘由。

清代的异姓爵位官方称其为“世职”。从这“世”字便可窥见其具有世袭之特性,但关键在于其是世袭罔替还是降等世袭。对此,本文将作详细解析。

清代设立的世爵共计九种,分别为公、侯、伯、子、男及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这九种爵位又各自分为不同的等级。

具体来说,每个爵位都有其特定的等级体系。例如公爵分为一、二、三等;侯爵则分一等侯兼云骑尉和其他几个等次。这表明,清代世爵制度十分细致,区分严格。

在清代,无论何种爵位,其晋等基本均以云骑尉为基本单位。累积云骑尉的次数,便可以晋升爵位等级。例如,在同等级别内,每获得两个云骑尉的世职,便可以晋升至更高级别。而若要从低级爵位晋升至高级爵位,如从一等侯晋升至三等公,则需更多云骑尉的累积。

关于世职的承袭,清代也有明确的法规。世职并非一律世袭罔替,而是有一定的承袭次数限制。如乾隆十五年的规定中,一等公可承袭26次,每次降级承袭次数便减少一次。这表明高级爵位虽非永久承袭,但因承袭次数多,故与世袭罔替相差无几。

至于子爵以下等级的世职,承袭次数相对较少。然而也有相应,当这些世职承袭完毕后,会按照规定赐予七品小京官的职位,并允许其世袭罔替。后来此规定改为赐予恩骑尉的世袭罔替资格,意味着不论经过多少代,至少能保留恩骑尉的爵位。

对于世职世袭罔替的具体规定,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如顺治时期、康熙时期及乾隆时期都有不同的规定和解释。特别是乾隆时期,对何种情况下世职得以世袭罔替作了总结性的规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若因被革职夺爵,其子孙后代是否还能承袭爵位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大清律》及其他法律文献都有明确的规定。主要原则是嫡长子孙有优先承袭权,而其他代位继承人的顺序也在律法中有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