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上一句(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怎么接)

2025-02-0416:07:59常识分享0

西林壁的画卷

【东坡】

山峦的变换视角,遥看峻岭与奇峰,在距离与角度的变换中各有风采。

因身在其中,难见庐山真容,似被峰峦所困。

译文

从不同的位置看庐山,山峦起伏、峰峦叠嶂,展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身处其中,视线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难以看清其真实面貌。

赏析

此诗通过描述庐山的千变万化,表达了观察事物需要客观全面的道理。在观察过程中,若只站在一个角度或处于一个位置,就无法得到完整的结论。

首句“横看成岭侧成峰”,以直观的方式描述了庐山的多种形态。无论是从远处还是近处、高处还是低处看,庐山的面貌都会随之变化。

次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诗人在观察后所发出的深刻思考。人们因为处在特定的位置和角度,所以难以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真相。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让人深思,启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需要摆脱个人主观偏见的局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简短的诗引起了无尽的回味与思考。《题西林壁》不仅是苏轼对庐山景色的赞美,更是他对世界认知的一种哲学表达。

诗的语言朴素无华,但却内涵丰富。其字句的流畅表达,背后是深邃的意境与思想光辉。

在宋诗中,有别于唐的浪漫情怀,宋代诗人更注重理性表达。苏轼便是这新风尚的引领者之一。他以质朴的语言表达清新的意境,同时又富含深邃的哲理。

《题西林壁》正是苏轼这种独特风格的代表作。它既是一首描绘庐山的佳作,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篇。

创作背景

苏轼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改迁汝州时,经过九江并游览了庐山。面对庐山的壮丽景色,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据史料记载,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当年五月。

苏轼其人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他学识渊博,才情横溢,其诗文书画皆精。他的作品恣肆、明快畅达,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