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拿到《小学生必背文言文》时,我曾想当然地认为,每篇都能轻易掌握,一日一篇不在话下。孩子开始背诵后,我方知自己的轻率。从时间分配和孩子对文言文的理解角度看,一天一篇的计划显然过于急躁。我调整了策略,决定每周背诵两篇。这样既能保证学习的进度,又不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方式,更有利于我们打牢基础。
近期我在指导孩子研读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刻舟求剑》。这篇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提到《吕氏春秋》,这部由吕不韦主持编纂的杂家著作,可谓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吕不韦为了宣传此书,曾悬赏千金征求改动一字的人,但无人能改其一字,可见其文字的精妙。
对于《刻舟求剑》的篇章,我也细细品读。文中的“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等描述,文字简洁明了,却又扣人心弦。我在品读时甚至觉得“自舟中”三个字略显多余,但细想其背后的逻辑与情境,却也恰到好处。若我身处战国时代,是否也有勇气向吕不韦挑战,争取那一千两银子的赏赐呢?
回到《刻舟求剑》一文,其行文方式与韵律感颇具特色。四字一句的节奏感强烈而富有韵律感,既不显得急促也不拖沓。如“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疑惑乎”这一段结尾评论。不仅引发思考也展现了四字句式的韵律美。与此相较,“三字经”与“侠客行”则各有其特色与韵味。
这种四字一句的行文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从《诗经》到近现代的文学作品如梁实秋的散文《雅舍》,我们都可以见到其影响的痕迹。在未来学习的文言文当中也会有大量的四字一句段落。教孩子理解与感受这样的行文韵律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提高作文技巧的捷径。
《刻舟求剑》的典故也被历代文人墨客频繁提及在苏轼、黄庭坚等大文豪的诗作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其踪迹。同时该典故也传递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事物在不断变化中我们应适应变化而非固守旧有的观念和方式。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能像契诃夫小说中的角色那样逃避现实。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思考不仅是对文言文的掌握更是对生活哲理的领悟和人生智慧的积累。希望孩子能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进步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