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然威胁:如何应对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
近期,一则关于清江上游形成堰塞湖的警报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在湖北省恩施市,由于连续的强降雨导致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发生山体滑坡,进而在清江上游形成了一处堰塞湖,存在随时溃坝并引发洪水下泄的危险。那么,堰塞湖是如何形成的?针对这一险情,我们又有哪些应对措施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了解并探讨。
认识堰塞湖的形成
恩施市的地质环境独特,地处清江河谷,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该区域的滑坡现象就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今年的入梅后,由于连续的强降雨影响,马者村沙子坝出现了滑坡泥石流。大量泥土滑入清江,阻塞河道,最终形成了堰塞湖。
在分析过程中,专家指出,山体在外力作用下出现崩塌或滑动后,岩石碎裂并堵塞河道,形成坝体。随着上游不断蓄水,最终形成了堰塞湖。这种自然现象的主要诱因包括和强降雨等。
应对堰塞湖的威胁
面对这一自然威胁,恩施市迅速启动了“联调联控”调度机制。一方面,他们加大了上游水库的下泄流量,以冲刷堰体并降低其高程;也对下游水库进行了腾库的操作,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瞬间溃坝风险。对于滑坡点上下游片区,特别是恩施州城进行了预警提示,并制定了影响区群众的撤离安置应急预案。
综合治理策略与关键措施
堰塞湖的处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任其自然溃决;另一种是人工干预。而在人工干预中,控制下泄流量是关键。这需要综合考虑泄流槽的设计与实施,确保其不会因流速过大而突然溃决。还需加强降雨和水位的监测工作,分析溃坝洪峰流量和下游可能淹没的范围,为受影响人员的转移安置和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持续监测与科学决策
在应对过程中,持续的监测和科学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当地将继续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对滑坡区域进行24小时全时段监测预警,为抢险工作提供科学数据。还需积极防范堰塞湖可能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