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之畔的吕梁洪
泗水,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穿越徐州东南的吕城。其河道因两侧山地的限制而显得狭窄,从而孕育了著名的吕梁洪急流。泗水在吕城处,因积石为梁,得名吕梁。这里的“洪”,是方言中对于石阻河流的称谓。
春秋时期,孔子曾驻足于此,目睹了吕梁洪的汹涌澎湃。他留下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语,成为千古一叹。而明代文徵明所书的《疏凿吕梁洪记》古碑,至今仍被完好保存。
那么,当年孔子究竟目睹了怎样的景象?《疏凿吕梁洪记》又记载了怎样的内容呢?寻着这些历史的痕迹,我们踏上了探访吕梁洪的旅程。
春日里,登上了吕梁洪边的凤冠山,新建的亭台屹立山巅。在孔子观道亭原址的附近,我们见到了那座高近三米、宽约一米的《疏凿吕梁洪记》碑。这座由徐阶作记、文徵明书写、韩邦奇篆额的“三绝碑”,见证了吕梁洪的历史变迁。
吕梁洪所在的伊庄镇,凤冠山下即是其所在地。它分为上下二洪,延绵七里多。虽然如今吕梁洪边有倪园村(旧称悬水村),下洪处还有下洪村,但因河道的更改,吕梁洪已经干涸。如今的山水之间,沟壑纵横,仿佛耄耋老人的脸庞。
尽管吕梁洪的壮观已难以亲见,但孔子的智慧之语与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仍为我们所传颂。《庄子》中描述的吕梁洪景象依然令人心潮澎湃。而文人的智慧与感慨,更是将吕梁洪赋予了哲理与诗意的双重意义。
从汉唐以来,吕梁洪作为泗水上的险滩,在史志中就有“粮运皆避之”的说法。其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的也成为了漕运的主要障碍。明初以来,历届都对吕梁洪进行了疏凿整治,以确保漕运的畅通。从明永乐年间到嘉靖年间,历经百年的努力,终于使舟行如出坦途。
如今,保留下来的《疏凿吕梁洪记》古碑,见证了这一伟大工程的结束。而曾经的巨石如今已凿去,水库湖光山色缥缈,形成了新的景观。尽管水流千载,先贤临水的喟叹、漕运船夫的呐喊声已飘然远去,但吕梁洪的故事与历史依然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现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