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是什么,小学学过中位数和众数吗

2025-02-0505:04:29常识分享0

教学目标:

1. 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学会通过具体情境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差异,能够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对数据进行评估。

3. 理解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重要数学分支,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并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难点:理解并掌握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张强正在找工作,看到了一条广告,但对自己的工资待遇有所疑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数据来客观地评估这则广告的真实性。

二、探究学习,掌握新知

1. 定义中位数和众数

教师解释中位数的概念,即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教师指出众数的概念,即一组数据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2.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 探讨平均数的局限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是否能客观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

2. 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场景

教师让学生思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电商确定销售目标、商店进货等。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 总结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的特点与作用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的特点与作用,让学生明白它们都是数据的代表,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强调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师强调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重要数学分支,必须要求学生求真,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

五、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