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之路:跨越文化的传承与魅力
艺的修炼,历来都需要历经多年深厚的礼仪与艺术熏陶。对于Fiona Graham(亦称纱幸,Sayuki)来说,这条路更是意义非凡。来自澳大利亚的她,在十五岁之际踏足日本,开始了她的艺术之旅。她不仅在日本完成了高中和大学学业,更在牛津大学获得了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随后,在2007年,她开始了成为艺的培训之路。她是世界上首位接受全面培训的白人日本艺。如今,她在北海道创建了自己的艺团队,通过举办宴会和表演,让更多人感受到艺文化的神秘与魅力。
日本艺(Geisha)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最初,这一职业由男性主导,他们以院和所为舞台,演奏传统鼓乐、说唱逗乐为生。直到大约1750年,女性才首次踏入这一领域。到了18世纪中叶,艺职业逐渐被女性所主导,并一直延续至今。
Graham曾是一名电影制片人,她对艺文化的兴趣源于一次拍摄艺题材的纪录片。她深知,仅仅通过镜头去了解是不够的。她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艺文化的魅力。她曾言:“我无法只了解其表面,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是了解艺文化的唯一方式。”
艺一词由“芸 (gei)”和“者 (sha)”两个字组成,字面翻译意为“艺术的实践者”或“表演艺术家”。尽管其名称中没有单复数的变化,但每个艺都代表着日本传统艺术的精髓。除了京都的艺外,还有来自日本西部的Geiko(芸子),她们同样以歌舞、乐曲、表演为业。
尽管艺伎在日本语中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性行业的从业者,另一种是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但艺伎并非等同于女。她们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为客人助兴,满足的是男人们的享乐、浪漫和占有欲。而她们的交易往往发生在上层社会的男士之间,常伴随着昂贵的花费。
今天,尽管仍有少数女性因对传统艺术的热爱而选择加入艺伎行业,但这一行业在过去往往是终身职业,且多由继承母亲职业的女性承担。二战前,许多艺伎因生计所迫而从事这一职业。艺伎业是纯粹的表演艺术,既不涉及也不。按照行业规定,艺伎在从业期间不得结婚,以确保其“纯洁”的形象。
不同城市的艺有着各自的培训规则。例如在京都,实习期为一年后还有额外的四年训练。而在Graham的领导下,她的艺团队身着和服与外套,手持红色纸伞,在白雪皑皑的丛林中穿梭,这样的画面既展现了传统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Graham认为艺的世界是美丽的,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作为西方白人艺,她在日本社会中并不占优势。她并未放弃,而是努力复兴这一传统文化。她在当地餐馆为客人们举办晚宴和表演节目,并尝试引入一些西式的创新元素,如使用社交网络与客人联系或提供在线预定服务。
Graham坚信,艺晚宴是了解日本传统文化本质的最佳方式之一。如今日本艺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Graham希望通各种方式复兴这一传统文化。她在寻求商业伙伴的支持以提供资金支持给艺培训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