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5G技术在整体上尚未能够引领全新潮流,它更多的是被限制在观看视频、收听音乐等基础功能中。对于普通人而言,低延时和大带宽的优势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充分利用。通信网络就像一条管道,其流速不仅取决于管道的宽度,还受到系统各部分处理速度和总长度的制约。
5G的时延相较于4G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手机与基站之间的空口延迟方面。这仅是整个总时延中的一部分。例如,连接不同服务器时所涉及的网络时延往往达到70ms至80ms,且服务器可能进一步增加这一时延。即便5G能够减少部分时延,对于VR应用而言仍然至关重要。例如,超过18.7ms的时延可能导致用户出现眩晕感。要充分发挥5G的潜在优势,必须配合边缘计算和网技术的更新。这些改变并非一蹴而就。
就目前来看,5G的高容量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极少有人会选择在手机上观看4K视频或在大街上体验VR技术。这并非因需求不足,而是由于人们常忽视"移动"这两个字。举例而言,如果我们在家中享受4K体验时难道还需插上SIM卡吗?随着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和费用的降低,当前移动端的信息量已接近人类感官的极限。尽管网络速度不再是瓶颈,但硬件升级(如4K手机屏幕和高品质耳机)仍面临高昂的成本和电池技术的挑战。
至于物联网的未来发展,它与5G的紧密联系无可置疑。过度期待工业物联网或无人机在5G中的应用或许并不现实。例如,无人机的信号稳定取决于其飞行高度和基站之间的距离。现有最高的基站高度为25米,而目前5G标准中探讨的macro场景cell的半径仅限于500米。这意味着5G标准在覆盖低人口密度区域方面存在不足。市区内无人机的飞行受到限制,而郊区又缺乏5G信号覆盖。
当前工业物联网方案中自组网被视为更成熟和安全的选择。为何工厂不采用有线呢?其成本低廉且更为安全。至今仍未见有显著带动5G性地位的物联网应用出现。这也是为何我认为目前的5G尚未成熟且更像是一种待开发潜力的泡沫化表现。经过多年的市场沉淀和实践积累,届时我们才能更客观地评估并使用好这些技术。
我观察到不少人对5G寄予了过高期望。确实,它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技术。但现阶段它被一些传媒、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人士过度炒作。我坚信在未来的十年里,5G将展现出其卓越之处。然而在当下,我们应保持冷静并审慎对待其发展。提高4G服务质量、持续研发并小规模测试5G或许是目前更明智的做法。
需要指出的是,“5G实际影响力远不如4G”并非无据之谈。这是因为4G技术是在市场需求驱动下产生的解决方案。移动在投入大量资源后至今尚未完全收回4G基建的成本。我希望大家不要再盲目吹捧5G而忽视了对基础通信设施的审慎思考和合理投资。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通信作为基础建设并非追求短期利润或热点的领域。它需要的是持续稳定的投入和发展而非过度投资于可能带来短期收益的项目上。我们必须确保每一分投资都能用于刀刃上以提高我们的基础设施确保平稳的运行以及推动真正能改善用户体验的创新应用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