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今冬气温究竟是升高还是下降?后市仍有高温天气吗?对于冷暖冬的预测,下面为您解答!
虽然现在已是节气小雪,人们往往期待着雪花纷飞、银装素裹的景象。实际情况却是许多地方的气温并未降至预期的冰点以下。
事实上,近期气温并未显著降低,许多地方最高温度甚至达到了20度以上,给人一种春日般温暖的感觉。这种初冬气不稳定状态,似乎在暗示着某种气候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人们开始有了各种猜测和预测。今年是否会成为一个暖冬呢?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专家和学派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有人基于当前较为温暖的天气状况预测今年是暖冬。他们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无疑是主要推手。尤其是今年夏天创纪录的高温天气,也预示着冬天可能不会特别寒冷。
也有人坚持认为今年会是冷冬。他们提出了几个理由:首先是预期的阶段性强降温和强降雪;其次是北方今年雨水偏多,空气和地表的含水量高,湿度大,可能导致冬季雨雪多,使冬天感觉更冷;还有今年冬季拉尼娜现象爆发的可能性较大。
就在这个争论不休的时候,今年冬天首个寒潮来袭。虽然这股寒潮不算特别强烈,但它确实给我国自西向东带来了大范围的强降温和降水过程。
据气象信息提示,此次寒潮将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6~10度。特别是内蒙古、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的气温普遍下降12~14度,局部地区降温幅度甚至超过16度。这将使得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零度线南压,意味着该地区的最低气温将降至零度左右。
尽管这次寒潮的影响时间预计从11月24号开始到11月28号结束,随后气温将迅速回升,南方地区将迎来晴朗的天气,重现初冬的温暖。但重要的是,我们还处在小雪节气,真正的冬天还要等到三九或四九天。
对于冬季的气温变化,不应只看重一时的天气状况。真正决定冬季是冷还是暖的,是以当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为依据的。这是我国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天。
根据这三个月的气温数据,结合今年的气候变化特点,个人倾向于认为今年冬季偏冷的概率较大,而非传统的暖冬。
一是夏季的异常炎热常伴随着“大热之后必有大寒”的老话。今年夏季的确是有史以来最炎热的夏季之一,因此冬天很可能会非常寒冷。这体现了阴阳互补、大自然的平衡规律。
二是今年夏季和秋季北方雨水偏多,使得地表含水量和空气湿度都较大。这样在冬季冷空气到来时,容易形成雨雪天气。冬季光照时间短、气温低、水分蒸发慢,冷空气和寒潮频繁到来,可能导致雨雪天气延续到整个冬天。
三是气象台也预测今年冬季会出现阶段性强降雪和强降温。
四是今年全球工业化进程相对放缓,新能源的采用减少了热量排放,煤炭使用率降低。这虽与战乱有一定关系,但也反映了全球对环保的重视。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或许可以得出结论:今年冬天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暖冬。相反,它可能会比往年更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