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其根植于明代这片沃土。关于“川戏”一词的记载,初见于明代文献,如陈铎的《嘲天子·川戏》与《北耍孩儿·嘲川戏》等曲子中。当时的川剧,从声腔上分析,仍处在单声腔的高腔剧阶段,其唱腔特点为“一声高一声低,一句蛮声一句吠”。演出内容主要是南戏、杂剧的改良形式——乔杂剧,有着深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后台的高八度帮腔及散语道白、重表演动作、少唱腔唱段、多道白散语等特色,构成了其唱腔艺术的独特风格。
进入清代,随着外省移民的大量涌入四川,各地的戏剧艺术也相继在四川生根发芽。江苏的昆曲、陕西的秦腔、安徽的徽调等与川剧和四川灯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昆、高、胡、弹、灯”等多声腔的近代川剧。
昆曲在康熙二年被引入四川,首次亮相于成都的江南馆合和殿内。当时四川总督对昆曲颇具雅兴,提倡有加。随后的岁月里,川剧界也涌现出如周浩然等知名人物,他们不仅学习了昆曲技艺,还将其融入川剧中,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川昆。秦腔的入川历史虽不可考,但被戏剧史家认为早于昆曲。秦腔最初在陕西会馆演出,后来逐渐走向四川各州县,为当地百姓所喜爱。徽调也在清前期传入四川,其器乐胡琴及西皮调的演唱方式在四川流传开来,并演变为川剧的胡琴戏。
与此四川土灯戏也已盛行于民间。清初,土灯戏进入城市,遍地开花,既有民间灯班,又有的“官班”,深受百姓喜爱。至此,昆、高、胡、弹、灯等各腔均已齐全,为晚清多声腔的近代川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清代,川剧的流行剧目分门别类,主要包括高腔四大本、江湖十八年等六类。如今存世的川剧传统剧目,大多是清代的文化遗产。移民不仅与川剧的各腔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关系,而且在川剧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
除此之外,四川皮影戏的发展也与清前期的移民息息相关。皮影戏是四川民间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其声腔音乐采用川剧腔调。皮影造型受四川木版年画影响,制作工艺则汲取了蜀锦等工艺品中的艺术特点。皮影戏的内容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