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叹江
《暮江》为白居易之作,所表达的是一份难以言表的内心之静。此诗不显激昂之情,不露悲伤之意,也未展现幸福的欢乐和闲适的惬意。那关于他的心境,是难解之谜,是醉中之意还是苏醒之时所写?然而这些从诗篇之中均不可探得。我们舍弃所有的揣测,专注地读这诗中的安静之音。
诗名“江”指何方?曲江之地,有如画卷上的明珠,于长安郊区常为群贤聚会之所,后人多联想到此江为诗中所写之地。但吾以为,此江之大景,非曲江所能容纳,“暮江”乃为浩渺之长江。
首句“残阳洒水归一途”。何为“一道”?江面如路,夕阳如洒,犹如大道上铺满金辉。而此字“铺”,与“道”相得益彰,犹如巨笔挥毫,或沙画之技。几笔之间,残阳似已铺于水面。
但见这铺展之景,难道江面皆为夕阳所覆?非也。观过长江之滨者知,当夕阳西下之时,水面并不会全成红色。长江之宽阔,唯在正午烈日当空时,方能尽显金辉之貌。而当夕阳斜照之际,则显露出更丰富的色彩层次——“半江瑟瑟半江红”。此景如戏剧舞台之上,侧光与直光交织下的别样之美。故言,夕阳斜照乃天下最神奇的画家,令半江水色如瑟瑟之玉,半江红光如火。
“瑟瑟”二字何解?莫将其与现代汉语之意相混同。“瑟”乃美玉之色,一种碧绿的玉石。“半江瑟瑟半江红”,即是半江碧波荡漾,半江红光熠熠。
继而,“可怜九月初三夜”。此“可怜”言其美、其妙。诗人惊叹于九月初三的夜晚如此之美!此言一出,诗情为之一收。不再详述黄昏之景,时光已入夜矣。
诗人何以强调“九月初三夜”?此乃提示我们时至秋日而非他时。秋日渐深至九月,寒意渐生。白露与寒露两节气中,古人观露以知天时变化。于是有了第四句的景象——“露似真珠月似弓”。
此诗以秋夜之景为收束,诗人的目光不再聚焦于辽阔的黄昏景色。他静静凝视着露水在江岸草叶上凝结的情景。天上的月色与草间的露珠交相辉映,那般幽静、那般柔美、那般富有神韵。“九月初三”亦透露出月形并非圆满之月,而是如弓的新月。
请留意默写时,“真珠”二字勿错写为其他词汇。虽然与“珍珠”意指同物,但在诗句中需准确书写。
至此,《暮江》已读完。回望全篇,虽篇幅短小却复沓于语言之中,如“半江”之复现,“似”字之重复。白居易以此法为之增色不少!
黄昏的夕阳,恰似巧匠之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