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晶振电路(晶振电路图)

2025-02-0604:56:35百科知识0

晶振作为关键元器件之一,其工作原理及单片机晶振脚的运作机制值得深入解析。

晶振电路的稳定运行离不开两个关键电容的协助,它们处于10-30pF的范围内,这个值会根据不同的晶振频率和单片机类型而有所变化。这些电容的作用是促进晶振的起振过程。若移除这两个电容,晶振将无法启动,失去频率输出,导致单片机无法正常工作。

虽然存在某些案例中使用了串联或并联电阻,但在正常情况下,这并不是必需的操作。官方示例中也没有采用这种方式。

在8051系列单片机中,XTAL1和XTAL2这两个引脚被专门用于连接“晶振”(晶体谐振器)。从原理上讲,这两个引脚与单片机内部的反相器相连,共同构成一个皮尔斯振荡器。这个振荡器的内部结构相当简单,主要由一个反相器和一个电阻组成,非常适合于数字IC的设计与制造。

具体而言,XTAL1和XTAL2分别充当反相器的输入和输出角色。在NMOS反相器中,采用的是E-D结构的电路(一个增强型MOS用于提供逻辑功能,一个耗尽型MOS用于提供上拉功能)。在某些模拟应用场景下,直接从XTAL1提供外部时钟可能产生不期望的副作用。将XTAL1接地,并通过XTAL2驱动内部电路是一种更合适的选择。

对于CMOS反相器而言,它可以接入振荡电路,并允许使用更大的反馈电阻来直接驱动XTAL1。它不允许其他驱动源连接到XTAL2,因此外部时钟信号应通过XTAL1提供。

在某个电路设计中,输出端串接了一个22K的电阻,而在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连接了一个10M的电阻。这是因为晶振连接的芯片端内部实际上是一个线性运算放大器,它将输入进行反向180度输出。晶振处的负载电容和电阻共同构成网络,提供额外的180度相移,使整个环路的相移达到360度,满足振荡的相位条件。闭环增益需大于等于1,晶体方能正常工作。

就晶振输入输出连接的电阻而言,其作用在于产生负反馈,确保放大器在高增益的线性区域内工作。这些电阻的值通常在兆欧级别。输出端的电阻与负载电容共同构成网络,提供180度的相移。它们还起到限流的作用,防止反相器输出对晶振造成过驱动,从而保护晶振不受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