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作用的意思(中和的正确解释)

2025-02-0607:02:03综合资讯0

在全球蔓延、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全球变暖的危害,使得“碳中和”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为了深入探讨“碳中和”的背景、理解其实现路径以及企业如何落实碳排放问题,第一财经携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办了一场关于“双碳”话题的论坛。

论坛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李全面解读了“碳中和”“碳达峰”,同时为企业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

一、“30·60”战略目标的提出背景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通过一系列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实现“零排放”。在此之前,首先需完成碳达峰(Carbon Peak),即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逐渐降低。这一目标的提出,终极目的在于应对气候变化。而要实现全球碳中和的目标,根据权威机构测算,全球需要在2065-2070年达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上提出了“30·60”战略目标:力争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年前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中和。

二、正确理解碳中和内涵

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碳排放量占到了全球份额的32%,且电力与工业行业是最重要的碳排放领域。面对这一挑战,碳中和既是理想,又是现实,更是全球共识。

在从共识走向现实的过程中,有必要考量三个问题: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长期与短期的时间跨度差异、碳源与碳汇的外部性陷阱。碳源与碳汇的平衡是减碳的关键,而要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特点,往往需要依赖于公共的引导和实施。

三、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与方法

要实现碳中和,可以从减少/控制碳排放、增加/促进碳吸收以及利用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三个方面着手。具体包括能源结构调整、重点领域强化节能、技术固碳、生态固碳、绿色、绿色债券等措施。

四、企业如何进行碳识别与核算

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平台的落地,碳交易的覆盖面将逐步扩大。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是实现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企业需要建立信息化的平台来支撑基本碳排放信息的梳理,做好边界与运营边界的认定。通过对企业排放源的识别、数据采集、排放因子测定、实测等操作,可以核算出企业的碳排放量。

五、教授观点摘录

李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是宣示和硬约束,更是让理想走向共识的重要之举。他强调了公共在纠正碳排放负外部性、促进正外部性以及鼓励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的作用。他还提到,企业在推进碳中和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自身的减碳行为,还要对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作战予以重视。

【教授简介】

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其研究方向包括产业发展与金融、货币理论与、计量经济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