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间流传着关于冬至“数九”的古老传统,《荆楚岁时记》有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具体来说,就是从冬至当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个周期计数,直到“九九”八十一天结束,意味着春日深暖、适合春耕了。这个习俗,实质上展现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期盼与耕作的渴望。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2023年的最后一天,即二九的第一日。作为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我国祖先在漫长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二九现三象,遍地起坟头”。这句话指的是在二九期间若出现特定的三种天气现象,农作物的生长将受到严重影响。那么,究竟是哪三种现象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以便做到未雨绸缪。
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指的是到了这个时期天气变得异常寒冷,人们外出需要把双手缩进衣袖保暖。另有句老话讲“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也说明了二九期间的严寒。“二九”期正常应是非常寒冷的时段,若出现“暖烘烘”的天气,反而是不好的预兆。
根据老一辈人的经验,若二九期间天气较为温暖,这可能预示着惊蛰节气时秧苗会遭遇冻害,即所谓的“倒春寒”。惊蛰时节,南方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极利于早稻的播种育秧。若出现“倒春寒”气候,刚出土的秧苗可能大量被冻死。
为了减轻“倒春寒”带来的损害,早春播种育苗时建议采取措施如覆盖地膜、搭建小拱棚或在幼苗上覆盖草苫。
据气象台预报显示,未来十天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较往年偏高,其中部分地区偏高幅度较大。按照老祖宗的说法,明年春天发生“倒春寒”的概率较高,需提前做好防范。
在“二九”期间,太阳辐射较弱,通常不会出现打雷的天气。若此时出现雷鸣电闪,则表示天气异常。
农谚讲到“雷打冬”,意指冬天出现打雷等异常天气,预示着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冰雪、严寒等极端气候。而从科学角度解释,冬天打雷通常是因为冷暖气流活跃所致。
进入“二九”期间,内蒙古高压稳定且强大,通常刮北风。但若刮起“南风”,则非佳兆。
正如农谚所说:“二九南风吹,冬天暖洋洋”。南风通常带来温暖,老一辈人认为若二九期间主要刮南风,则预示接下来冬天会相对温暖。
虽人们可能觉得冬日温暖宜人,但这对农业却并不利。老话讲:“该冷不冷不成年景”,意味着异常的气温会导致作物生长受阻、病虫害增多等问题。“二九”期间刮南风还可能预示着夏天台风来得早。
农民的生产活动深受天气影响。如农村俗语所说“二九现三象,遍地起坟头”,指二九期间的暖和、打雷、刮南风等异象均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在古代物资匮乏的背景下,粮食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的生计。
“二九”已至,期盼天候稍显严寒。各位看官,您认为这些老话是否言之有理?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