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春节假期里,晓飞每晚都会沉浸在《诗词》的魅力中,紧随“飞花令”的节奏,感受古诗词的深邃与韵味。
回想起昔日风靡一时的“”系列开山之作——《汉字听写》,晓飞不禁思索:“为何这样一项盛极一时的节目不再继续了呢?”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汉字不仅是工具性文字,更承载着深厚的人文价值。过去的汉字听写比赛中,字词的选取日益趋向于生僻,使得其工具性和人文性逐渐偏离,背离了基础教育的初衷。
王宁教授进一步解释道,汉字携带的文化信息十分丰富,但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而今,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和现代应用实验室研发的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向公众开放,为人们提供了了解汉字形、音、义、用、码的途径。
每个汉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和文化
正值立春过后,春节未尽,家家户户贴着春联,迎接春天的到来。而关于“春”字的写法、读法以及其历史用法,你是否好奇过呢?一般的搜索引擎或许能提供一些答案,但要获得权威的解读,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无疑是最佳选择。
实验室的高级科研主管温英明利用系统检索了“春”字,形、音、义、用、码一应俱全。他详细解释了“春”字的部首、笔画、笔顺、造字方法等,还提及了异体字及其历史演变。这不仅是一个字的流传,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
温英明还提到,汉字不仅是表意文字,更是文化的载体。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汉字的形与义紧密相关。通过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字中的文化,从而更好地使用汉字。
借助现代科技,讲述汉字的演变故事
王宁教授长期从事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她发现许多人希望自己和孩子有文化、有内涵,但却不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3D动画等形式,更加生动地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实验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发的App“汉字演变”,以文字和动画的形式展示了500多个汉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实验室还计划将器物的3D展示纳入系统,使汉字与文物展示、历史教育相结合。
王宁教授表示,这个系统的目的不仅是大家用字,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知道汉字和文化的关系。
阅读后的思考题
在阅读完本文后,您或许对一些汉字的文化内涵产生了更多的好奇。不妨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1. “皇后”的“后”字繁体是否应写作“後”?
2. “不毛之地”中的“毛”指的是什么?
3. 为什么“坚”字从土而不从石?
4. 为什么“草”字所组成的词语大多为非褒义?
答案解析
1. 不应该。作帝王之妻的“后”字自古至今就写作“后”,由“司”字左右反写而来。
2. “毛”指的是庄稼生长不起来的荒芜状态。
3. “坚”从土是因为古时有一类硬实的土称为坚土,常用于建筑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