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刻意练习的原始论文已被大量引用,且“一万小时定律”亦在民众中广泛传播。最近的新研究重新审视了过去的实验结果,对于被认为可能成为小提琴大师的个体,发现刻意练习所带来的进步并非过去所认为的那样显著。
在自我管理类书籍中,经常强调努力的价值,尤其推崇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观点,他认为的非凡天赋往往是源于不断努力的万小时锤炼。这一观念也被誉为从平凡到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个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被解读时似乎被误解了后半句,即它并不是一个充分的条件。新研究也带来了不同的见解——对于真正的“天才”而言,单纯的高强度练习可能并非决定性因素。
刻意练习的起源与影响
自19世纪中期以来,关于天赋与后天习得的争论就从未停止。其中,“先天论”与“后天论”两大派别各自拥有支持者。而瑞典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刻意练习”概念,为这一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他通过调查不同水平小提琴演奏者的练习时间发现,刻意练习与演奏者水平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一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影响了大众文化,催生了许多如《刻意练习》和《异类》等畅销书籍。
重复经典研究的发现与疑问
效仿埃里克森的研究设计,新的研究者们对小提琴学生进行了实验。他们招募了不同演奏水平的学生,包括有潜力成为世界级大师的“精英级”、有可能成为职业演奏家的“优秀级”,以及可能成为音乐教师或普通演奏家的“良好级”。通过详细记录他们的练习时间,包括独自练习和在教师指导下的练习时间,研究者们发现:
1. 尽管高水平的演奏者确实投入了更多的练习时间,但精英级小提琴手的练习时间却显著少于专业级小提琴手。
2. 刻意练习时间只能解释小提琴演奏中相对有限的变化。
“一万小时定律”失效的探究
为何会出现与前人研究不同的结果呢?研究者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可能是实验参与者的专业水平差异影响了刻意练习的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的小提琴手有更多机会参加国际比赛,整体水平可能有所提高。
早期研究可能受到了实验者期望效应和反应偏差的影响。双盲实验方法的缺失可能导致参与者在知晓实验目的后,有意或无意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迎合期待。
早期研究中可能存在统计错误,即Ⅰ型错误(弃真错误),导致对实际数据的误判。
天才的真实含义
学习不仅仅是长时间的积累。要达到专业水平并朝着精英级迈进,必须精神高度集中、有针对性地练习,并及时获取专业人士的反馈。即使在相同的训练方式下,个体的学习效果仍会存在差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理解努力并不等于简单地累积练习时间。像工作一样只注重任务完成可能导致错失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和机会。精英级往往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能力要求,这些并不完全依赖于刻意练习的时间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