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领域,马牙槎是一种常见的筑墙方式,特别是在构造柱施工中被广泛应用。对于初次接触建筑行业的人来说,马牙槎的筑墙方式可能会显得有些特别,尤其是其独特的“五进五出,先退后进”的筑法,常常让人感到好奇。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一下马牙槎这种筑墙方式为何采用先退后进的技巧。
一、马牙槎的筑墙哲学:先退后进
1. 筑墙之初,马牙槎遵循先退后进的原理,即在首个300mm的高度内,砖块需先向外侧砌筑至柱子处,然后底部先行退让一步,以确保构造柱根部的稳固性。
2. 弯折部分在砌筑过程中可能会对锚固效果造成影响或损伤钢筋,因此每砌筑300mm高度时,会进行50mm的退让或进给。
3. 构造柱通常扎根于混凝土基础或圈梁中,其根部为混凝土。在砌筑过程中,下部需使用更高强度、更好防潮性的水泥砖进行砌筑。
4. 在顶部与梁板交接处,采用水泥砖斜砌的方式可确保墙体与构造柱之间的牢固结合,进而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
5. 对于马牙槎的槎口砌筑,遵循先退后进的规则是至关重要的。槎口宽度应保持一致,砌块切割时需使用钢锯,严禁使用瓦刀进行砍切。构造柱模板安装时需严密固定并采取防漏浆措施。
二、马牙槎的进退尺寸标准
通常情况下,马牙槎的进退尺寸标准定为60毫米。砌块墙构造柱的宽度通常与墙的厚度相匹配。而构造柱墙内的马牙槎长度大多为60毫米。
三、马牙槎的留置规范与原则
1. 当直段墙长度超过一定范围(如120厚或100厚墙超过3.6m)时,应使用混凝土构造柱进行分隔。
2. 对于小于规定长度的墙体(如120或100厚墙不大于3米),若开洞宽度超过2.4m,则应考虑增设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3. 对于更厚的墙体(如180或190厚墙),当长度超过4m或开洞宽度超过3.5m时,同样应考虑增设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4. 在墙体的转角处以及不同厚度墙体的交接处,均应设置构造柱。
5. 当墙体长度大于5m或超过层高两倍时,应在墙长中部增设构造柱。当遇到洞口时,应在洞口边缘增设构造柱。
6. 在较大洞口两侧及无约束墙端部等位置也应设置构造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