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发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现象,实际上早已成为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这样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多少科学依据呢?近日的一项研究结果,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在大脑的思维活动中,亲密的朋友之间的反应活动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据网络资料显示,本周二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就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该研究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社会心理学家卡罗琳·帕金森领导的研究团队进行。他们选择了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的42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这些“朋友”被定义为那些经常一起参与非正式社交活动,如聚餐、饮酒、观影等的人。而他们之间的联系模式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总共涉及861种不同的配对方式。
实验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播放了多段不同时长(从88秒到5分钟不等)的视频片段,目的是激起观众的一系列情绪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核磁共振成像仪(MRI)对这些学生大脑的80个不同区域进行扫描记录,以便了解他们的大脑反应活动模式。
通过仔细比较每个人的反应图像,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通过大脑活动模式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哪些人是朋友,哪些只是同班同学。统计结果显示,使用大脑活动模式预测的准确率高达48%,而仅凭社交距离猜测的准确率则仅能达到25%。
最终,研究团队在报告中写道:“我们的研究发现,随着友谊的深入,相似性也在逐渐增加。这意味着,在感知和应对周围世界的方式上,我们的朋友与我们非常相似。”这进一步表明了,在同样的环境下,朋友间的反应更为相似,他们的关系也因此而变得更加亲密。据统计数据显示,从活动的相似程度来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相似度,两人成为朋友的概率就提高了47%。
尽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种说法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在这项研究之前,还没有人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朋友间的认知活动进行验证来支持这一观点。这项研究的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友谊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