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曾经这样描述:“有我之境,是以己观物,故物皆沾染我之色彩。”这段话的含义是,每个人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因此无论是物还是我,都带有我们自己的主观情感色彩。在春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尽管万物融融,春光灿烂,但不同的人却能从中领略到各自独特的情感。有人感叹春天的美好至极,有人则在伤感中反思自我,还有人渴望将春天的气息带进城市,分享这深深的春意。这些诗情画意的境界,都是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经历不同而产生的。
看那草色青青,柳条渐黄,桃花绚烂,李花飘香。然而东风似乎并不为吹散忧愁而来,春日却能无情地拉长内心的恨意。贾至,这位长乐(今河北冀县或河南洛阳人)的才子,生于官宦之家,才学横溢,他的诗文集三十余卷流传后世。《唐才子传》中有他的传记。其中一首诗,或许正是他在岳州贬谪期间所写。
此诗以春光为引,虽然起始描绘了美丽的春景,但最终还是难以避免流露出一名流放者的愁苦与怨恨。草绿柳发新枝,桃李争相绽放,春色绚丽多彩。然而在诗人眼中,那繁花似锦、香气四溢的春景并未带来欢乐,反而激起了一腔春愁。东风能吹开百花,却无法吹散内心的愁绪。它在诗人的心中是如此的冷漠。那些在别人眼中鲜艳夺目、热闹非凡的春光,在有心人的眼中却成了无法消除的苦痛与哀愁的象征。
"春思",即是对春天的思念与感受。它通常借助于春景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或许是描绘一个深闺思妇的忧愁,“东南有思妇,长叹充幽闼”,陆机在《为顾彦先赠妇》中曾以此为题材。而贾至则将这种情感扩大到自然的视角中,于是有了景色。因景生情,东风送暖却吹不去春愁。"春思"是即使在美好的春光中也难以排遣的、与日俱增的愁恨。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诗意深邃,用词造句都别具一格。人的忧愁常常深藏于心,不会因外界的美好而消散。冯延已在《鹊踏枝》中写道“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而贾至却并不只诉说自己愁苦深重、难以排遣,他反而责怪东风太过冷漠,不说自己心情苦闷、百无聊赖、愁上加愁,却说那春日慢慢拉长了恨意。
陈邦炎在评析此诗时提到:诗的语言虽可突破常理,但必须能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包含各种想象和情感表达,但必须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在古代诗文中,描写春天的诗歌不胜枚举。然而每首诗都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色彩。人们在得意或失意时都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其他事物上。艺术无需说理,因此我们可以像贾至那样责怪东风,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明白春色本身就是令人欣赏的美好事物。春景虽烂漫但不会因人的情感而改变只有人的主观情绪会发生变化。因此向往春天就是向往美好意味着新的开始而每个人心中的春天则是各自不同的春色无需刻意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