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十五夜望月译文

2025-02-0702:18:12综合资讯0

自古以来,月亮便是寄托无限温柔与情思的象征。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季常常带着一丝感伤,而中秋之月更是被赋予了特别的情感。每当月圆之时,无论是把酒问青天,还是低头思故乡,诗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用文字刻录下他们此刻的思念、欣喜与感伤。

王建,大约生活在公元767年至830年之间,字仲初,是关辅(现今陕西地区)人。他出身寒微,但与张籍齐名,被世人合称为“张王”。

这篇诗作就是王建在中秋之夜写下的。据诗题下的注释说,当时他与琴客们相聚一堂。在聚会中,他思念起了远方的朋友“杜郎中”。这个“郎中”并非指大夫,而是指一种。

【注释解释】

“中庭”:指的是建筑内部中间的一个区域,类似于室内庭院。

“地白”:形容月光明亮,使得地面一片雪白。

“树栖鸦”:描述乌鸦在树上栖息的情景。

【译文解读】

“中庭地白树栖鸦”:指的是庭院内地面映照着皎洁的月光,显得一片雪白,树上的乌鸦也静静地栖息着。

中庭与庭院虽有所不同,中庭位于建筑内部,属于室内空间;而庭院则与建筑分离,属于室外空间。但无论身处何地,当月色洒落时,都能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品读赏析】

深夜时分,“地白”并非真实的地白,而是因为洒满了皎洁的月光而显得如此。这与“疑是地上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漆黑的乌鸦在月光下也能被清晰地看见,这进一步突显了月光的明亮。此句巧妙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虽未直接提及明月,但却处处流露出月明的景象,细细品味,越觉其意趣无穷。

【译文再述】

“秋点无声湿桂花”:秋天的露水静静地打院中的桂花,无声无息。这种清丽通俗的描述,用“冷露”和“湿桂花”来形容秋夜的凉爽与湿润,加上“无声”二字,将读者轻松地带入到秋夜清静的氛围之中。

诗人通过桂花这一细节,将读者从眼前的小院延展到天际的明月之中。不禁让人想象月宫中的桂树是否也被冷露无声地打湿?这样的描写将实景与虚景相结合,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深入思考】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的人们都仰望着同一片天空。在这普照的月光下,那些曾经一同赏月的人如今都已不知去向。然而秋思之情依然萦绕在空气中。远方的朋友啊,我的思念能否抵达你的心间?此时此刻的你是否也在仰望这同一轮明月?是否也在思念着我?

这首诗以一个问句作为结尾,意境悠远,耐人寻思。它令读者心生怅然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的深深思念。

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