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一:约瑟夫·海顿的生平与成就
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生于奥匈边境的小城罗劳。自幼跟从叔叔学习音乐,随后在维也纳斯蒂芬大唱诗班担任童声合唱团成员。经历变声后虽被解雇,但他并未放弃音乐,而是依靠打零工和教书度日,同时自学对位法,并从著名意大利作曲家波尔波拉处学习作曲技艺。
在1758年获得莫尔钦公爵音乐指导的职位后,海顿开始创作出他早期的交响曲。其后,于1761年至1766年间,海顿成为埃斯特哈齐家族的副乐长,在这个理想的环境中工作近30年。埃斯特哈齐亲王在其乡间别墅“埃斯特卡扎”为海顿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与实验空间。
海顿的创作领域广泛,涵盖了交响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弥撒曲、歌剧以及各种协奏曲和声乐曲等。其中,他最引以为傲的是他的器乐作品,尤其是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他共计创作了104首交响曲,因此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篇章二:海顿的交响曲特色与演变
海顿早期的交响曲多采用三乐章形式,部分作品仍留有巴洛克奏鸣曲的影子。自第三交响曲起,他采用了四乐章的格式,快板-行板-小步舞曲与三声中部-快板的组合成为其标志。第一乐章常以慢引子开始,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海顿的行板或慢板乐章为听者提供了一个优雅的松弛点,对比于前两个较为严肃的乐章。而小步舞曲则作为一种轻松短小的形式,常作为全曲的收束。为增强收束效果,海顿创新地在小步舞曲之后加入了快板或急板的终曲乐章。
在1768至1774年间,海顿的交响曲与当时的“狂飙突进”文动相呼应。此时期的作品运用了小调式,主题对比强烈,和声与对位手法大胆,情感表现范围宽广。
篇章三:巴黎与伦敦时期的交响曲
进入1774年后,海顿的交响曲在激情与实践性上有所收敛,对乐队处理更加老练,并注入了喜歌剧的精神。巴黎交响曲的创作是海顿应巴黎管弦乐队协会之邀而写,由于巴黎乐队规模更大,海顿得以创作更加辉煌和有分量的作品。
在伦敦时期,海顿的作品规模更大、配器更辉煌、和声更大胆、旋律更优美、节奏也更有张力。主题中融入了民歌元素,包括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农民歌曲和土耳其军乐效果。终曲乐章常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以加重末乐章的分量。
篇章四:欣赏《“时钟”交响曲》第二乐章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欣赏海顿的第101首交响曲——《“时钟”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 配音 -
樊子慕为您呈现
- 文字 -
感谢潘洁的文案支持
- 特别鸣谢 -
感谢、王丰、周宛鹿、李泽召、薛泽旭等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
同时感谢张娴、潘娴、郭周帆、徐君宜、张玉等人的策划与支持。
- 排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