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印象与丝竹之韵
在人们的心中,江南总是与“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相联系,仿佛是一首温婉撩人的诗篇。而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种音乐,它就是江南的代名词——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流传于苏南、浙西以及上海一带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其中的“丝”指弦乐与弹拨乐,“竹”为管乐的代称。演奏时,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乐器共同奏响,曲调优美淳朴,清心悦耳,给人们带来轻快明朗、绮丽优雅的听觉享受。
在2007年,江南丝竹成功被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背后蕴藏的故事与文化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丝竹的历史脉络
江南丝竹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朝嘉隆年间。当时,戏曲音乐家在太仓南码头创制出昆曲水磨腔,随后,丝竹乐队以工尺谱演奏。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丝竹乐逐渐从昆曲班社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职演奏班社。直至明代万历末年,新乐种“弦索”在吴中诞生,成为江南丝竹音乐的前身。
进入20世纪,江南丝竹的传播与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著名丝竹家在各地创办丝竹,推动了其在全国的传播。在杨浦地区,丝竹的根源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的民乐队伍,他们以彩头装饰的乐器行走乡间城镇,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如今,这一传统仍在杨浦四平路街道得以延续。
江南丝竹的技艺与曲目
江南丝竹技法多样,讲究相互配合与即兴发挥。其曲目丰富,包括《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云庆》等传统名曲。这些曲目不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音乐文化,也成为了江南丝竹的杰出代表。
丝竹走进校园,传承文化之火
在上海市铁岭中学,江南丝竹民乐团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窗口。指导老师阮弘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江南丝竹的底蕴融入课堂。她不仅教授指法和技巧,更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她的带领下,铁岭中学的民乐团在长三角地区江南丝竹展演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不仅如此,四平路街道还在探索江南丝竹的传播传承方式。除了铁岭中学外,其他学校也积极参与其中。街道举办的各类活动和非遗文化赏析,让江南丝竹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