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区别)

2025-02-0709:46:10生活经验0

冥王星为何被降级为“矮行星”?这其中蕴含了哪些深意?是分类的变革,还是天文学的重大发现?曾经的太阳系九大行星,我们曾这样记忆:“水金地火木土星,天王海王冥王星”。在2006年,冥王星被天文学家们“调整出局”,太阳系再度回归八大行星的格局。

实际上,在1930年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太阳系仅有八大行星。但随着天文学的深入研究,发现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受到了一股未知力量的影响。通过分析天王星的“摄动”,天文学家确实发现了海王星的存在。由此,大家猜测在海王星之外可能还隐藏着一颗行星。科学家们称这颗潜在的行星为“X行星”。尽管它距离地球极为遥远,即使在其近日点,也距离太阳有30个天文单位(AU),远日点更是达到50个AU。

关于这颗神秘的“X行星”,因其距离遥远且体积细小,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观测到它。直到1930年,才侥幸捕捉到一张模糊的照片,经过多方验证,最终确认了“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

当时对其的认知存在误区。当时人们误判了其质量,认为它比地球还要庞大,因此将其归类为“行星”。但现在我们知道,冥王星实际上非常小,甚至不及月球大,其体积仅为月球的三分之一。

当时的天文学家们还没有意识到冥王星背后可能存在着众多的。冥王星恰巧位于“柯伊伯带”上,而该地带发现的第一个正是冥王星。当时将其直接定义为“行星”。

随着对行星定义的理解加深,冥王星不再满足行星的第三个条件——它无法清理干净自己的轨道上的小行星。根据行星的定义,一个若要被称为行星,必须绕太阳运行,且不是其他行星的卫星;同时其大小需达到能通过自身重力形成近似球体的程度;它必须有能力清理其轨道上的其他物体。

这一发现引起了天文学界的巨大争议。2005年发现“阋神星·Eris”时,初时认为它可能比冥王星还要大,后来测定其实略小于冥王星。这进一步加剧了是否应重新定义行星概念或增加行星数量的讨论。

2015年,“新视野探测器”对冥王星进行了近距离测量,实际测得其直径约为2370km。这一数据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了冥王星的大小。虽然一度认为阋神星可能是最大的矮行星,但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冥王星依然稳坐“矮行星之王”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