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7月16日,我们即将迎来三伏天的到来。今年的伏天长达四十天,它到底是如何确定的呢?是否意味着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呢?
“三伏”并非气象局规定,而是依据二十四节气与干支计时法的日历相配合来精确计算的。其中,“三伏”涵盖了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每年总计三十天或四十天。
由于每年立秋和“庚日”的日期都不同,这导致每个“庚日”之间的间隔为十天。中伏的长度因时而异,有的年份是十天,有的则是漫长的二十天。
根据气象局的数据回顾,全国30余个省会城市多年的气象观测记录显示,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在同一时间段内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从最高气角度来看,三伏天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的温度都将达到全年最高。
例如,华北平原的北京、石家庄和郑州等地,从六月中下旬开始,最高气温就已经进入了一年中的高峰期。进入三伏天后,这些地区的最高气温甚至有所回落。特别是在7月中下旬,这些地方进入雨季,降雨反而降低了最高气温。
虽然不是每个地方的气温都在三伏天达到顶峰,但就大多数省会城市而言,三伏天中的中伏期间通常是指数的高峰期。这意味着虽然气温可能未达巅峰,但此时感受到的闷热程度却是最为显著的,这或许就是“热在三伏”的真正含义。
那么这个长达四十天的三伏天会特别热吗?根据历年气象观测数据的统计结果,三伏天的“热度”与长度并无直接关联,还需要结合当年的具体天气形势进行判断。
根据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的气候舒适度等级预报显示,即将到来的头伏期间,闷热天气将广泛席卷我国华北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闷热区域预测:预计未来一周内,华北中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将连续出现大范围的闷热天气。
极闷热地区预测:江淮、江南及华南大部分地区还将面临“极闷热”天气的持续影响。华北中南部、西部以及四川东部、重庆等地的部分区域也将间歇性地出现“极闷热”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