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之前,人是如何进行计数的呢?数字1234虽然如今广为流行,但在这之前,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计数方式。
有人可能会好奇,一个名为“亖”的字该怎么发音呢?很多人以为在数词一二三之后,就没有这个字了,然而实际上它也念“si”,并且与数字四、肆同源。
“亖”这个字的由来,与古代的计数方式息息相关。在古代,人们使用算筹来进行计数。无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在更早的时期,这种计数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对于穷人来说,他们可能使用木棍;而对于富人,他们则可能选择象牙、玉石、金属等贵重材料,材质的选择并不设限。
提及“运筹帷幄”,其中的“筹”指的就是算筹。算筹的计数方式有横式和纵式之分,其中个位、百位、万位使用纵式,而十位、千位、十万位则使用横式。
尽管现代已经不再使用算筹的写法,但我们的加减法中仍然沿用了算筹的计算原理,如逢十进一、借一当十的方法。尤其在唐宋以后,虽然算盘逐渐取代了算筹的地位,但在书写上,算筹的影响依然显著。
从古代的数学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算筹的应用不仅限于简单的加减乘除,还包括复杂的方程式、多元方程式、等差数列等。这表明了算筹在古代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商人使用一到十、百、千、万这十三个数字来计数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尽管写法有所变化,但以十进制为基础的计数方式却从未中断。
九九乘法表是我们小学的基础知识。有人误以为这是国外的发明,但实际上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六三十六之类的句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留学生的心算能力在国外学生眼中如此出色。乘法表的应用无疑是功不可没的。
近年来,算筹的普及也进入了小学的教学课堂。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无需过多担忧。相信下一代人一定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