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及水环境面临着三大核心挑战。
一、淡水资源匮乏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球平均水平的28%。统计显示,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面临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地域与时间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多寡也呈现较大差异。尤其是华北与西北等区域,其干燥和半干燥的特质导致了极度缺水现象;而东南和华南等地尽管降雨量充足,但常常集中于夏季形成地表径流,这并不利于水资源的利用,反而时常导致洪涝灾害。为此,我国正着手实施“”工程,以解决北农业用水的紧缺问题。
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相比其他,我国在单位生产总值中的耗水量较高,尤其是与和日本相比,差距更是悬殊。据统计,我国生产每千克粮食所需的水量高达1000千克。在农业用水占据总用水量90%以上的情况下,一些缺水地区仍采用高耗水的水稻种植方式,这种产业结构显然不够合理。
三、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江河湖库的淡水普遍受到污染,部分地区甚至遭受严重污染,劣质水质已无法被有效利用。例如,2000年海河流域、辽河流域以及淮河部分断面中,劣质水质的比例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些河流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高锰酸盐指数、Bod 5、氨氮等。太湖、巢湖及滇池等湖泊的部分区域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全国其他流域虽受到污染,但相较于“三河三湖”的污染情况相对较轻。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长期不懈努力。
在15年期间,我们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全国七大流域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加强三河三湖地区的治理工作,并进一步开展对长江三峡、黄河流域以及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
我们将调整产业结构,关闭那些高耗水、高污染且治理成本高的企业。自2000年至1995年期间,我们已经成功关闭了8.4万家无治理前景的严重污染企业。我们还将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现水资源的闭路循环或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和重复利用率。对于农业结构,特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将进行合理调整,以推动节水农业和可持续发展。
大中城市和城镇将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
我们将采取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这包括农村生活源、农业活动、畜禽养殖业以及水产养殖业等多方面的污染控制。虽然面源污染的治理比工业污染和生活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更具挑战性,但我们仍会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来应对。
我们将致力于开发新的水源。我国在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方面仍有很大的节约潜力。通过节水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用水量。工程的推进对于缓解山东及华北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将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作用来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污水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