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历史溯源
卢浮宫的初貌,是一座用于军事目的的城堡,建于菲力二世(奥古斯都)的命令之下。其设计初衷是作为监狱和防御性建筑,边长约90米,四周环绕着城壕。当时的卢浮宫堡并非法国国王的居所,而是用于存放王室财宝和武器。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模型前留下了他的印记。
卢浮宫的珍宝之一——《蒙娜丽莎》
卢浮宫的藏品虽多达40余万件,但主要以艺术品为主。其中,镇馆之宝的《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像和断臂的维纳斯像更是名扬四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蒙娜丽莎》。据统计,2017年有高达810万游客专程前往卢浮宫,只为了一睹其芳容。
《蒙娜丽莎》的创作历程揭秘
《蒙娜丽莎》油画经历了多个创作阶段。初稿为对未知对象的肖像草图,后由达·芬奇覆盖以《佩戴珍珠发饰的肖像画》。至1503年,又创作了《丽莎·格拉迪尼肖像》,被部分人视为蒙娜丽莎的原貌。此画中的蒙娜丽莎眼神左顾,面带微笑,展现了当时肖像画的典型风貌。而最终的《蒙娜丽莎》则微微转向右侧,目光也随之而动。
与此另一幅早于《蒙娜丽莎》的油画《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同样引人注目。该作品中的女子与正版的蒙娜丽莎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只是面貌更为年轻。经过碳定年法测定,该画创作于15世纪。
《蒙娜丽莎》的盗窃与归来
令人的是,《蒙娜丽莎》曾在1911年被窃,而窃贼文森佐·佩鲁贾在藏匿两年后试图出售此画时被识破。画作在意大利展出两周后,最终回归了卢浮宫。这一事件被法国视为“的重生”,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全国商品价格下调了40%。这也进一步巩固了《蒙娜丽莎》作为国宝的地位。
断臂的维纳斯——《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
作为观众最早熟悉和喜爱的西方雕塑之一,断臂的维纳斯——《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目光。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赞誉其为“古代最了不起的灵感”之作。
这尊维纳斯雕像的高度为204厘米,其头身比例恰为一比七,即所谓的“八头身”,符合黄金分割比例。除此之外,其各部分的尺寸比例也极为和谐稳定。例如,她的肩宽是身长的五分之一左右,胸围约为身长的60%,臀围则为身长的65%。
这尊雕像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在宇宙星系、漩涡中存在,甚至在枪膛里的来复线以及我们体内的DNA中都可以找到。这种结构在力学上具有独特优势,也正是为什么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尊雕像,都会觉得无比舒适和谐。
胜利女神像的传说与艺术
尼凯,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常以双翼生辉、手持橄榄枝的形象出现。而“胜利女神像”则是西方艺术中常歌颂的主题之一。
此雕像原先安放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石崖上,传说是为了纪念公元前306年的一场胜利而建。也有观点认为它是公元前2世纪的作品,甚至可能是为了纪念公元前190年罗得岛战胜叙利亚舰队而建立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