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山摇打一动物(地动山摇形容什么)

2025-02-0716:52:32百科知识0

对于“尥”字,若将其融入日常语境,如“尥蹶子”一词,多数人会有所印象。此词在影视作品及小说中频现,因此大众对其面孔有所熟悉。若单独考察此字,其含义则略显深奥,正所谓基础不实则地动山摇。

“尥”字,读音为“liào”,是一个形声字。其楷书与小篆字形分别展现出骡马驴等动物舞动后腿、向后踢跃的生动画面。每当我看到这个字时,我脑海中便浮现出一种半蹲姿态,双手护住裤裆的景象。这字的意思是指行走时小腿,造成行走不便。它由“尢”和“勺”组成,“尢”字描绘了行走不稳的形态,“勺”字则作为声旁,指明其发音。当牛走路时脚向外伸展也被称为“尥”,其读音与“料”字的第四声相似。

传承文化中的解释

《康熙字典》中关于“尥”字的解释更为详尽,内容如下:

尥 康熙字典

据《唐韵》和《集韵》记载,“尥”字音为“力弔切”,即“料”音。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行脛相交也”,即行走时小腿相交。在《六书故》中则提到,现今人们所说的筋骨弱,举足不随的行动即为“尥掉”。对于牛等动物而言,其脚相交行走也称为“尥”。《广韵》、《集韵》与《韵会》中又有不同的切音,如“薄交切”与“蒲交切”,其音似“庖”,但其意义相同。

对于《康熙字典》中的释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尥”字的音韵信息已被古书详细记录。其声母、韵母、声调及读音均已明确标出。虽然在不同韵书中存在些许音韵差异,但字义却是一致的。

参照《国语词典》中的解释以概括上述内容:

①走路时足胫部相互交叉。

②跛行。

③牲畜以腿后踢的动作。

由此,“尥蹶子”这一方言词汇的含义也变得清晰起来。它形象地描绘了骡马等动物跳起时用后腿向后踢的动作。在儿童时期曾在乡村生活的人可能曾目睹过这种情景,当牲口不愿工作时,会通过此动作表达抗议。而骡马驴儿时的顽皮行为中也会偶尔展现出这种“尥蹶子”的欢娱姿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逐渐扩展到工作场合中,用来形容对工作或任务失去兴趣后,甩手不干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