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依然留恋山巅,迟迟不肯离去;霞光恋恋不舍,悄悄微开的花蕾;微风掠过脖颈,带来微凉的舒适,却不带有刺骨的寒意。此刻的微妙感觉,仿佛在告诉我们,春意渐浓,含苞待放。随着时光流转,原本期待留住那些温暖的瞬间,却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花瓣的凋零与郁结之情都淹没在潮湿的泥土气息中。这样的情境,与林徽因笔下的诗意四月天有所不同,许是少了那份林徽因所独有的情怀与视野。
提起这位杰出的女建筑师、作家,她不仅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更是留下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她与诗人徐志摩之间那段复杂而深刻的情感纠葛。
1920年的秋天,16岁的林徽因在英国邂逅了风华正茂的徐志摩。两人的才华与魅力相互吸引,灵魂不断碰撞出火花。这也许就是徐志摩新诗创作的开端。世人最为熟知的《偶然》一诗中,“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便透露出了情感的复杂与难以言喻。徐志摩为爱勇往直前,不顾世俗眼光,甚至为了与林徽因共度人生,不惜舍弃原有家庭与孩子。然而当他满心欢喜地赶往林徽因的住处时,却得知她已匆匆回国,未及交付的诗篇只能成为遗憾。
林徽因虽未接受徐志摩的深情厚意,却选择了与门当户对的梁思成结为连理。她曾在信中对徐志摩说:“你也要忘了我,曾经在这个世界里活过。”这或许展现了她的豁达与克制。当徐志摩得知这一消息后,虽无奈却也退回到挚友的位置。
岁月流转,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学。这段往事对于徐志摩而言,仿佛是远去的风。再度重逢时,二人已成旧人,心照不宣地避而不谈过去。书信往来仍继续维系着二人的情谊。直至那日噩耗传来,林徽因在讲台上演讲时得知徐志摩飞机失事离世。他的离去让这段情感画上了句点,世间再无那个风华绝代的诗人。
尽管林徽因与徐志摩在文学上相互洞悉,但他们的情感终究是错综复杂的。林在徐去世四年后所写的文章中,既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也惋惜他的离去。她的旧疾不断折磨着她,而梁思成的陪伴与照顾让她感受到了温暖。然而在我看来,这或许不是唯一的爱意表达方式。
梁思成在新婚之夜曾问林徽因为何选择他,而她的回答充满了浪漫与深意。这看似深情的背后,或许隐藏着生活中的琐碎与情感的波动。林的病情加重与梁的责任感使他一直照顾着她,但这并不代表他一直保持着那份极致的深情。金岳霖以挚友的身份守护着林徽因,终身未娶,这也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寄托。
若要说这世上最爱林徽因的,恐怕非徐志摩莫属了。他们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相识、相知、相惜,无论是热烈的爱意还是错过的惋惜,都成为了他们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经历。林徽因在四月的天空下欣赏着花开花落,感受着生活的点滴美好,然而在这份美好之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寂寥与哀愁。
你在阅读、聆听这些故事时,或许也在体验着人间的四月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