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之本意,源于刀之切割。《尔雅·释言》:“割,裂也。”古文典籍中屡见其踪,如《玉篇·刀部》载:“割,截也。”象征着分离与裁断的动作。于《周礼》中,有关于割烹之事,其意为切割与烹饪。
割烹之道
在日本料理中,“割烹”一词源远流长,见于古籍《孟子》之句:“人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意指其技艺的开放与交流。此一词常指代具有开放式吧台的日本餐饮店,如寿司店等,顾客可欣赏厨师技艺,亦能交谈。
黄县方言中,“割”字用法甚广。其工具不限于刀,镰刀、剪刀、锯子等皆可。其作用不仅限于解肉,还可割取截断布料、庄稼、树木等。如手被碗碴儿划破,黄县话称之为“割儿个口儿”。医院手术切除亦称“割”,如割除粉瘤等。买肉、布、豆腐等物品,黄县话分别称为“割肉”、“割布”、“割豆腐”等。
黄县民间流传着关于“割”的童谣,如“支锯,割锯,割倒姥儿家大槐树”等,展现了当地对“割”的独特理解与应用。
菜灯之俗
“菜灯”非仅为照明之用,更有保佑子孙发财的寓意。明代诗人吴宽曾有诗云:“......疑送春盘入夜筵......”,描述了割菜灯的习俗。
端午节时,黄县话称之为“过当午”,除了大扫除和插艾叶外,还有吃鸡蛋和枣粽儿的传统。新女婿需给丈人送礼,称为“送当午”。
五彩丝线之习
有小孩之家,常以五彩丝线编绳系于孩子手脖,名曰“长命缕”、“五丝”,此习俗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寓意避邪驱病。
黄县话中又称为“撸苏儿”,小孩子需戴至下第一场雨,随雨水流走,象征带走和疾病。
制作此绳带之行为,黄县话称为“割撸苏儿”。
蛇盘疮之秘
个人经历之蛇盘疮,刺痛感令人夜不能寐。老奶奶以生锈菜刀“割一割”,竟使病痛快速消解。
黄县话以“鱼割刺儿”形容形影不离的关系。
对于鱼类内耳之耳石,亦是辨别与评估鱼类状态之重要标志。
词义引申之趣
“割”字词义有所引申,含分、分割、划分之意。《管子》、《战国策》等古籍中均有体现。
在黄县话中,“割”又可引申为断绝、舍弃之意。
如“割舍”即为舍得、不吝惜之意。
关于其发音变化,“舍”读作轻声时与“惜”相近之音在黄县话中常见。
发音之古韵探源
黄县话中,“割”读作gǎ而非gē。此乃因a和e源于同一古韵母,初分化时二者关系尚显混沌。
此等发音乃古老初开之音韵,犹存于“蛤”、“佮”、“葛”、“喝”、“磕”等字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