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醒狮七星鼓打法(七星狮鼓入门打法)

2025-02-0803:16:01综合资讯0

南海,这片土地孕育了南狮的辉煌历史。自明代始,舞狮便成为南海民间的重要习俗,几乎每个自然村落都拥有自己的舞狮队伍。每当佳节、庙会或庆典之际,各乡村都会举办盛大的舞狮活动,以此欢庆佳节。

传统的舞狮盛会,如正月初一的平洲狮会、初八的里水狮会等,都展示了南海醒狮的独特魅力。通过家族、师承、堂馆以及社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南海醒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舞狮人才,在国际赛事中屡次夺冠,其名声远扬海外。2002年,龙狮运动协会为南海冠以“龙狮运动之乡”的美誉。而到了2006年,“南海醒狮(广东醒狮)”更是被列入广东省乃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舞狮并非简单的娱乐活动,它讲究套路与基本功。每个村落都设有武术馆,邀请武术大师教授青年人武术技艺。从拳脚功夫学起,逐步学习、刀枪剑戟等武术器械,同时也学习打鼓的技巧。每个表演套路都有其固定的程式,根据表演场合的需要而决定。武术馆的命名,通常以地名、拳种名、村名或师傅名为依据。

狮鼓作为舞狮的指挥系统,配合锣钹的节奏,为舞狮增添了气氛。舞狮的套路多样,“狮子出洞”、“采青”等动作都充满了艺术性。其中,“采青”作为舞狮的精华,有着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等不同节奏的鼓点。如今,为了增强声势和振奋人心,七星鼓被更多地使用。

舞狮需要扎实的武术功底,表演时要求拳脚稳健快捷。通常,“狮头拳”与“狮尾刀”是舞狮的惯常套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难度动作如跳跃性的动作逐渐被引入,使得舞狮更加精彩纷呈。

南狮有着独特的造型特点,额高、枕企、眉粗眼大、阔口明牙,既威武又便于舞狮人活动。南狮又分为文狮与武狮两大类,分别以刘备与关羽、张飞的脸谱为特征,主色调也各具特色。清朝末年,南海的狮头制作与刺绣业盛极一时,大小狮鼓的制作也十分普遍。

舞狮的套路源于前人的“法则”,如“见物必疑”、“见青必喜”等。后人根据这些“法则”,创新出各种灵活多变的动作。在常规的台上表演中,狮子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等动作一气呵成,其中采青尤为精彩,有采低青和采高青之分。采青的动作和程序都十分讲究,有时还需技巧性地踏在木盆沿上移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南海舞狮的活动曾因时代的变迁而冷落,但开放后得到了重新发展。特别是1987年春节,南海各地的狮队互贺新春的场景令人难忘。而进入90年代后,南海的狮队更频频参加国内外的竞赛,屡获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