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夏季的重要节日,在农历五月五日欢庆,亦被称为“端阳节”、“粽子节”、“诗人节”、“龙舟节”或“女儿节”等。这些别称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
“端午”之名,源于古代的干支纪年法,指的是五月的首个午日。虽然后来人们改用数字计时,将之称为“重五”,但“端午”这一名称仍然被保留下来。这一节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其起源的传说众多,其中屈原的故事广为流传,同时也有纪念孝女曹娥和伍子胥的说法。
在古代,五月被视为“恶月”,初五则被称为“恶日”。由于此时暑气渐长,易生,因此古人会举行避邪禳灾的仪式。可以说,端午节的早期主题——驱邪避疫、顺应自然,体现了远古民众对原始和巫术观念的。
一曲民谣描绘了端午的景象:“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民谣反映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普遍性。宋代《岁时杂记》中便有对粽子多样种类的记载,如角粽、锥粽、棱粽等。粽子不仅是节日的食品,更承载了人们对家的思念与团圆的美好愿望。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描述了端午节家中的习俗,挂艾草菖蒲、挂钟馗捉鬼图、孩子脸上抹雄黄酒等,都寓意着辟邪驱恶。苏童则通过《祖母的季节》回忆了祖母包粽子的情景,那“小脚粽”不仅形状美观,更是家的味道,承载了对亲人的思念。
除了粽子,端午节还有许多地方美食。如汪曾祺所描述的江苏高邮的“十二红”,色香味俱佳,成为了端午餐桌上的亮点。
赛龙舟作为端午节最热闹的活动,是南方的水上竞技,也是节日的。竞渡起源于南方的吴越、荆楚等地,如今在南方水乡仍广泛传承。而在北方,有水的地方也会有龙舟会,如北京通州地区的运河龙舟。
端午节被称为“女儿节”,这一别称自明清时期便开始流传。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回娘家探望父母,与家人团聚。在姻亲交往中,端午节也有着特殊的礼节,如订婚的男方需送节礼给女方家。已婚的女儿则会带着礼物回娘家,这被称为“追节”或“躲端午”。
端午节也是年轻人传情达意的好时节。女孩子会亲手绣制装有艾草或朱砂的荷包送给心仪的男子,以此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