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魅力何在?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学者将12、13世纪至15世纪的艺术风格称为“哥特式”。尽管这一名称源于对“蛮族”哥特人的误解,但哥特式艺术所呈现的特色,已然成为一种不可磨灭的经典。
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显著的标志便是那高耸入云的尖顶和窗户上色彩斑斓、巨大而细腻的玻璃画。
这种建筑风格首次系统地采用了以肋穹结构为基础的新建筑体系,其中尖肋拱顶的运用尤为突出。由原来的圆筒拱顶转变为尖肋拱顶,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高度和跨度,还传递出一种“向上”的视觉意象。
飞扶壁作为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哥特式建筑中得到了显著的加强。它们通常被装饰得繁复而精致,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增添了建筑的轻盈与美观。
十字平面布局、门的设计以及花窗玻璃的运用等元素,都体现了哥特式建筑的独特魅力。门的设计层层递进,充满浮雕,仿佛对进入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而花窗玻璃的高大设计,不仅增加了采光,更让墙体本身成为一种视觉的焦点。
与之前的罗马式建筑相比,哥特式建筑在窗户大小、墙体厚度以及采光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这些细节都展示了哥特式建筑的精致与独特。
束柱的运用也是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色。柱子不再只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并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进一步突出了空间的高耸与峻峭。
代表作品如法国的圣德尼大,作为最早体现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其内部结构与外观都展现了这一风格的精髓。再如巴黎圣母院,这座修建于11世纪初的建筑,更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
除了建筑本身,哥特式风格还体现在雕塑与绘画中。法国的夏特尔和德国的瑙姆堡都是哥特式雕塑的代表。而在绘画方面,彩色玻璃画是哥特式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峻峭、精致的特点,成为了中世纪欧洲艺术的代表。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其背后的文化与历史,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欣赏。
图示:左侧为德国科隆大,右侧为法国沙特尔大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