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文化中,君子被视为人格的典范与核心代表,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骑士、牛仔相呼应。
何谓君子?
君子,即为有品德、有修养之人,其精神象征着东方文化的理想人格。
这一称谓历史悠久,自古便有之。在《易经》、《诗经》、《尚书》等先秦典籍中广泛使用。
起初,该词特指君王、贵族、士大夫等阶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演变为东方文明中理想人格的范式。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孔子,他对君子的理解与定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 《孔丘像》,藏于故宫博物院
孔子认为,君子不应仅限于特定的身份或地位,而应是指那些拥有高尚品格的人。
他将君子从原本的身份、地位的束缚来,赋予其崇高而纯粹的人格意义,倡导人们以此为目标塑造自身的修养。
那么,什么样的品格才能称之为君子的呢?孔子也给出了他的见解: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人家不了解他,他也不生气。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味着君子对于说得比做得好感到羞耻。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明君子讲求和谐而非同流合污。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即君子对于天下事既不刻意强求也不无故反对,而是遵循正义。
......
据统计,《论语》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109次之多,可见孔子对其品格的珍视。
▲ 《松阴晚棹图》,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孔子看来,人们并非生来即为君子。一个人若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那么他就能逐渐成为真正的君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段话表明了品质与文采的平衡是成为君子的关键。
要达到这种平衡状态,习得《周礼》中的六艺是基础。这六艺包括“礼、乐(诗)、射、御、书、数”。
▲ 《听琴图》,藏于故宫博物院
孔子推崇周代的文化与道德精神,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六艺等技艺,人可以全面发展并获得自由与快乐。
有品德、有信念、有担当、有才学、有雅趣。文质兼备、内外兼修,这便是君子应有的品格。
▲ 观复博物馆藏品及其复刻品展示
观复博物馆以馆藏品“清顺治青花六艺六字碗”为蓝本,推出了“观复青花君子六艺碗”,体现了君子品格与瓷器艺术的完美结合。
此碗釉面光洁莹润,尽显明代遗韵;其反白字的装饰方式更显制作之用心。
“观复青花君子六艺碗”以馆藏碗为蓝本摹古复刻而成。碗体上的“礼、乐、射、御、书、数”六字装饰寓意深远,“数”字位于碗心,寓意心中有数。
碗的体量适中,高足微撇的设计更便于端拿与使用。
将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观复青花君子六艺碗”,不仅是艺术的展现也是日常生活的实用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