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数字》教案)

2025-02-0811:27:45常识分享0

在2024年11月12日的上午,聆听余国好老师的《数学活动,让运算能力落地》后,我深有感触。

余老师首先详细地阐述了数学活动的背景及其必要性。他强调,若想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数学活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我们的日常教学,本质上就是以数学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接着,余老师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详细介绍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特性。第一点是数学性。他以认识币为例,建议创设真实的购物情境。通过换一换、买一买、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购物中币的用途,从而经历学习过程并培养金融意识。在设置商品价格时,应有意识地包含元角单位,引导学生去兑换零钱,体会元角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二点是实践性。以认识立体图形为例,余老师建议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一摸、看一看、滚一滚、说一说。虽然我曾经讲过类似的课程,但在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时,仍会遇到学生偏离主题的情况。例如,当要求学生描述面的形状时,学生可能会用的、滑滑的来形容。这时,我通常会提供选项来引导他们说出平平的特征。余老师的活动中,除了大的活动方向外,还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引导方向,如面是平平的还是曲面的等。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未来在设计活动时,我们可以考虑将活动要求设置得更为具体。

第三点是思想性。以初步认识加法为例,余老师将这节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情境”到“公式”,通过四个问题让学生体验加法的产生过程,帮助他们建立加法模型。第二个层次从“公式”到“情境”,他提出了“你还能用314来举个例子,讲个故事吗?”这样的问题。我在思考,我们在教授这节课时是否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我们是否重视为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有时我们可能会认为加法过于简单而忽视其教学的重要性。

余老师还分享了他的课例《我们一起学数学》。他采用反转问题引入、从简单计算到估算、再到相同计数单位外的计算以及规律的应用等方式,展示了运算的一致性。加减法其实就是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或累减这一基本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