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忽闻门外虫鸣,惊起四顾,虫影宛然尚在。我急趋而视,折过墙隅,虫藏匿其间。凝神谛视,见其短小,黑赤色,与众不同。
蒲松龄《促织》有言,人间世事,或如这蟋蟀一般微小,却蕴含深意。在欧洲电影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中,三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的登基大典上,被大臣陈宝琛身边携带的蟋蟀所吸引,可见微小之物,亦能引起帝王之注意。
山东德州宁津县,乃盛产蟋蟀之地,被誉为“蟋蟀第一县”。此地行走、听看、聊想,无不感受到“蟋蟀身上有文章”的韵味。
蟋蟀,古人称之为促织,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促织》,便以这小小的昆虫为主角,讲述了一段世事沧桑。
捕蟋蟀者需早出暮归,手持竹筒、铜丝笼等工具,于败堵丛草处探寻。有时一无所获,即使捕得几头,往往劣弱不中款。这捕蟋蟀的技艺,需得一点工匠精神。
月明中天,千家万户梦正酣,远处却传来蛩虫声声。捕蟋人儿闻声急向前,这“蛩”便是蟋蟀。传说中,“蟋”为雄性,“蟀”为雌性。斗蟋蟀实则是斗雄虫。
高手听蛩鸣之声,便可大致辨别其种类与品质。知其所在之处,还需基于生活经验。如知某地洒过农或化肥,便不宜在此寻虫。
得一小虫,须得审视其体态。那日所遇之虫,“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真乃虫中贵族。
人玩蛐蛐,赋予其种种意义。或文行武斗,有勇有谋;或仅为娱乐消遣。然而小虫亦有五德:鸣不失时为信,遇敌必斗为勇,伤重不降为忠,败则不鸣为知耻,寒则归宁为识时务。
古今之人对蛐蛐情有独钟。明宣宗朱瞻基爱玩斗虫,为其寻找青花瓷罐;第一玩家王世襄则愿成为此等小虫。
这小小的蟋蟀,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声响。纵然微细如斯,亦在文学与艺术中占据一席之地。
历史变迁中,末代皇帝的落寞背影亦由这小小蟋蟀见证。可见一斑之下,众生百态。
文学照亮生活,《文学报》与你共赏这微小而美好的世界。
愿你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瞬间都能被珍视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