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振翅高飞,
其羽翩跹摇曳,
安然而降,筑巢停息。
(出自《诗经·大雅·卷阿》)
提及《卷阿》所述的凤凰,或许并非只是传说。根据学者们的考察,远古时期的人们确实曾经描绘过凤凰的形象。比如,距今约67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双鸟朝阳”的象牙骨器,以及距今约7400年的湖南高庙文化遗址白色陶罐上的凤凰纹样。尽管这两个地方的先民生活在所谓的“原始社会”,且相隔遥远,但他们却共同拥有着对凤凰文化的崇敬与传承。
在《山海经·南山经》中,描述了一座名为丹穴的山,山上金玉众多。而从丹水流出之地,则南流注入了渤海。书中还提到了一种鸟,其形态类似鸡,羽毛五彩斑斓,被称作凤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形态类似鸡”成为了后来民间对凤凰形象的基本描绘。更确切地说,这里的鸡应指的是公鸡,母鸡则缺少了那种威严的气势。由于公鸡过于贴近日常生活,并不能完全代表凤凰的形象。若凤凰是多种鸟类特征的集,或许还融入了鹰、雀等元素。这一推测基于古人对凤凰的虚构与想象。
在《尚书·益稷》中记载:“当《萧韶》奏至九成时,凤凰翩然而至。”这描述了大禹治水成功后所举行的盛大庆典中,凤凰的出现情景。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尚书》作为上古重要的文献集,自然不会记载什么如《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之类的虚构故事。大禹时代所见的凤凰,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美丽的大鸟。而在《国语》、《史记》等古籍中也有关于凤凰出现的记载,如周朝兴盛时宝鸡岐山的凤凰鸣叫等,均被视为祥瑞的预兆。
随着历史的演变,凤凰的形象逐渐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凤凰只饮晨露、只食嫩竹、只栖千年梧桐。尤其是最后一个条件,几乎使凤凰的形象变得遥不可及。这种神秘感反而增加了凤凰的传奇色彩,从而衍生出更多的传说与故事。如郭璞在《尔雅·释鸟》中对凤凰的描述: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斑斓,身高六尺有余。这除了融合了多种鸟类的特征外,还加入了蛇、龟、鱼等元素。至于“身高六尺有余”的具体依据无从得知,谁又能真正测量过凤凰呢?这种过于细致的传说反而让人产生怀疑其真实性。
如今的人们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凤凰的形象。尤其在婚庆、春节等喜庆场合,凤凰总会以绚丽的姿态出现。它的华丽之中不失雄壮,吉祥之中充满欢乐。人们常常将凤凰与龙并提,寓意阴阳和谐、龙凤呈祥。然而在汉代以前,凤与凰是有所区别的,前者代表雄性、后者代表雌性。因此那时男子多以“凤”为名。而今名为“凤”者多为年长的女性乡村居民。
在遥远的有一座名为凤凰城的地方存在。但在英语中的“凤凰”与中文中的“凤凰”差异颇大。相较于传说中的吉祥之鸟与天降福泽的联系紧密不同之处,西方的龙常常被描绘为的妖魔。而他们的“凤凰”虽然并不坏,但在民间通常不具有深厚的吉祥寓意而是更偏向于在战斗中象征正义的角色形象平时也并不被过多关注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