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的消逝,常常伴随着一个被汗水浸透的季节——暑气。二十四节气中有一特殊的“处暑”,仿佛是救赎般降临,为炎炎夏日带来一丝凉爽的慰藉。
此刻我们迎来处暑。它的到来,象征着盛夏的气息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北风自北方悄然侵袭。人们的“一场秋雨一阵凉”,便是处暑时节最好的写照。
关于“处暑”中的“处”字,常常被大众误解。若非有人指点,我们往往习惯性地将其读作“chù”。
那么,这个“处”字究竟应该怎么读呢?
“处”是一个多音字。当它读作“chù”时,常表示地点、位置等意义;而读作“chǔ”时,其含义更为丰富,包括中止、停止,以及居住、栖身、治理、办理、安排等。简单来说,如果“处”作为名词出现,我们读它为“chù”;若作为动词出现,则读作“chǔ”。
在元代文人吴澄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对“处暑”有如下记载:“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由此可见,“处暑”的正确读音应为“chǔ”暑。
人们为了便于理解,常常将“处暑”与“出暑”等同看待。这表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清新的秋风为人们带来了一丝凉意。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处暑的到来使得南北各地的气温开始出现差异。在北方,人们能明显感觉到气下降和昼夜温差加大;而在南方,尽管还会有“秋老虎”的炎热,但早晚已开始显得凉爽。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要到10月才能真正感受到秋高气爽的惬意。
在《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记录了处暑的“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鹰感知到秋天的气息,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以某种仪式感进行祭拜后食用。
二候、天地始肃:秋天来临时,自然界中的草木开始凋零,弥漫着一种肃杀的气氛。
三候、禾乃登:此时黍、稻、梁等农作物成熟,农民们开始秋收的工作。
在民间,处暑前后的活动多与祭祖和迎秋有关。比如庆祝“七月半”的中元节,这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古人认为农历七月的鸭子味道最为鲜美,所以处暑当天有吃鸭子的习俗。
在处暑时节,也是栽种过冬蔬菜的重要时刻。若错过农时,恐怕会影响到今冬明春的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