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的拼音(公正的拼音)

2025-02-0903:17:14综合资讯0

论及皇室尊贵身份的象征,无疑非公主莫属。无论是古装剧中的皇宫政斗,还是言情剧里的柔情,亦或是武侠世界里的英勇侠骨,公主这一角色总是不可或缺。

在传统观念中,公主即为皇帝或国王的千金。公主这一称谓并非一成不变。那么,或部族最高者的千金从何时开始被称为公主?其历史沿革又是如何?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在“公主”称谓诞生之前,皇室的女儿如何被称呼?

时间回溯到周王朝的战国时期,这一称谓方才出现。那么在此之前,人们又是如何命名皇室的女儿呢?

据历史记载,夏朝作为传说中的王朝,文献记载相对有限。而商朝虽也有文献可查,但关于皇室女儿的称呼却未有明确记载。我们最早能在周朝的文献中查找到,周天子的女儿被称作“王姬”。

关于“王姬”的由来,有观点认为是因为周王姓姬,故以此命名。这种说法在《诗经》中的《召南·何彼襛矣序》找到了佐证。诗中描述了天子女儿出嫁的情景,并提及“王姬”的称谓。尽管关于其具体的命名缘由仍有证,但可以确定的是“王姬”是天子女儿的称呼。

另有有趣的是,北宋时期徽宗赵佶曾仿效周朝,将自己的女儿由“公主”改称为“帝姬”。然而这一似乎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帝姬”的称谓很快便被遗弃,公主的称呼得以恢复。

进入清朝,我们常在小说或电视剧中听到“格格”一词来指代皇女。但实际上,“格格”并非等同于“公主”。在满语中,“格格”意为,是对有身份女性的普遍称呼,不仅限于皇帝的女儿。

实际上,自清太宗皇太极起,曾明确规定遵循汉制,尊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并根据其地位不同,嫡女为“固伦公主”,而庶女则为“和硕公主”等。

“公主”称谓的起源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公主”这一称谓的来源。

首先从“公”字谈起。《说文解字》中解释,“公”为平分、公共之意。然而在公主的称谓中,“公”的含义并非如此直白。从字义上看,“公”有时指代小诸侯国之主,即爵位的一种。公主中的“公”即源于此。

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给诸侯时,因身份所限不能亲自主持婚礼,需由同姓的诸侯代理主婚。因诸侯的爵位为“公”,故而天子的女儿便被称为“公主”,这里的“主”即为“主婚”之意。

同理,诸侯嫁女也需遵循此礼制。但这一过程与公主的具体称呼并无直接关系。然而在战国时期,“公主”的称谓开始普及。当时周王室的地位已经衰微,各诸侯国主开始僭越礼制,将自己的女儿也称作公主。

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载,魏武侯之女虽为侯爵之女,但在某些文献中被记述为公主。这显然是僭越了天子的礼制。

在古代宫廷中,公主通常自称为“本宫”。如今这一自称在许多场合出现,虽为戏言,但也反映出古代宫廷文化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