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所展示出的特色,并不显眼,他们往往在面对事情时倾向于独立解决,不太喜欢麻烦周围的人,这种内敛的特质可以用“不响”两字来概括,这恰恰是上海人的真实写照。
一部以十年代上海为背景的电视剧《繁花》上映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反响。这得益于导演的才华、演员的精湛表演以及整个创作团队的辛勤付出。
整部剧以三大段落呈现,深刻描绘了开放初期我国十年代普通上海人的生活状态。在人们追求自由、发展和财富的热潮中,主人公阿宝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三次大事件,生动地展现了属于上海的独特魅力。
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对演员的角色塑造要求严格。镜头的运用从全景到特写,无一不展现出画面的美感和情感的流动。画面中的人物生动鲜活,通过细微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将人物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王家卫导演的运镜仿佛有了生命,与观众的呼吸同步,配合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和声效,将观赏体验提升到了全新的层次。
游本昌作为“爷叔”的表演者,虽已高龄但仍保持着优雅自如的表演风格。他作为表演系的高材生,曾因在《济公》中的出色表演而广受赞誉。如今他在镜头前仍能游刃有余地演绎角色,实为表演界的一大奇迹。
胡歌的表演兼具表现派和体验派的优点。他不仅拥有帅气的外貌,更能全身心地投入角色。在刻画“宝总”时,他展现了睿智与帅气的特质,遇事时虽不言语,但眼神中透露出内心的坚定和聪明。他的表演既有激情又不失分寸,张弛有度。
唐嫣、马伊琍、辛芷蕾等演员的表演也各具特色。他们生动地刻画了各具特色的上海女性形象,展现了优秀演员的整体素质。
陈龙饰演的“陶陶”将一个卖海鲜的上海小老板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他在好友的光环下追求自己的自由与潇洒,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陈龙的表演中得以展现。
通过《繁花》的成功,我们可以预见影视剧中“小鲜肉”的时代终将过去,高水准的表演应该基于演技和文化。优秀的影视剧作品应该体现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折射历史和时代的镜子。
我自十六岁来到上海,如今已九十一岁,我在这里成家立业、教书育人,为我国的戏剧教育事业和上海的戏剧舞台贡献了一生。从外地人到如今的“老上海”,我想为上海人正名。上海人并没有特殊之处,只是他们在面对事情时不太愿意麻烦他人,“不响”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与那些文艺作品中刻板的自私自利形象截然不同。他们有血有肉、可爱、善良、亲切、热忱,懂分寸、尊契约、重朋友、有情调。他们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几代人的青春与热血……
尽管繁花落尽,“不响”的精神内核却最为重要。在此致敬《繁花》,致敬上海,致敬我们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