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引
一、认识长度与单位
1. 探索长度的产生及单位演进,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领悟单位在测量中的价值。
2. 掌握长度单位厘米,深化对1厘米的理解。(此为重难点)
二、度量技能的培养
1. 学习使用尺子来量测短物体的长度(限定整厘米数)。这是我们的主要关注点。
三、教学流程详解
古人如何衡量物体的长度?
过去,人们使用如一庹、一拃等作为长度的参照。这些单位是如何定义的?
一庹:一种以人臂的长度为标准的度量单位。
一拃:表示手时,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
一个脚长:显然,这是一个基于部位长度的比较性度量单位。
例如:这块石头的宽度相当于两块一庹的长度,这块布的长度超过五拃,这根竹子的长度是四个脚长。
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一:用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体验由于单位不一造成的测量结果差异,理解统一标准的重要性。
四、认识尺子与厘米的奥秘
活动二:了解尺子上的厘米标记。
尺子上的1厘米:从一把尺子开始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观察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均为1厘米。
生活中的1厘米:让同学们指出他们周围1厘米的事物,这样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对厘米的直观印象。记住食指的宽度大约为1厘米,这有助于在后续的测量中区分何时使用厘米或米作为单位。
五、测量方法与技巧
方法一:将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然后读取物体右端对应的刻度数,这就是物体的长度(以厘米为单位)。
方法二:当物体的左端没有对准刻度0时,我们需要从物体右端的刻度中减去左端的刻度来得到物体的长度。(这个点需要注意避免混淆)
测量步骤:首先确保物体与尺子放置方正,其次将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起始端,最后读取并记录物体的长度。
六、练习与巩固
练习部分将通过多种题型来巩固学生对长度和测量的理解。包括简单的应用题和需要分析的复杂题。每道题目后都有详细的答案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七、思维训练与拓展
提供一些思考题和拓展题目,如:“这根绳子大约多长?”“如何只用这把有有限刻度的尺子来量出7厘米长的物体?”等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并拓展其知识面。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对长度和单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我们也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优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和互动,注重实践和思考的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通过创设情境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