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的传统美德中,孝道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古代有孔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还有唐朝孟郊笔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深情;现代则有朱自清的《背影》和汪曾祺的《我的母亲》等作品,这些均让我们感受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而今,我们有一本名为《万家灯火,一盏归处》的书籍,它集结了汪曾祺、梁秋实、丰子恺等16位知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均是回忆父亲母亲的成长经历,分为父亲篇与母亲篇两部分。
在我们记忆中,父亲总是那个不苟言笑却充满力量的人,而母亲则给我们带来岁月中的温情。在作家的笔下,父亲如同一座隐藏在岁月中的大山,坚定不移;母亲则是生命中那抹难以忘怀的温暖。
在父亲篇中,蒋勋笔下的父亲显得严厉而端正,汪曾祺描述的父亲则是博学多才且不拘小节的人。林海音的作品中,《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此文虽然充满了童年的无忧与美好,但也道出了成长中必然伴随的悲欢离合。
小时候的我们常常被要求背诵古诗文,虽然当时并不完全理解其含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某一天我们真的遇到类似情境时,那些诗句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例如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它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述的是在不经意间发现某人的情景。
对于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小时候我们或许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故事来读,但现在再次阅读时,我们能深刻感受到父亲对英子的期望与不舍。英子面对生活的挑战时父亲所给予的鼓励和教导仿佛历历在目。
而在母亲篇中,丰子恺笔下的母亲看似严肃却满含慈爱,矛盾笔下的母亲则是知书达理、善于治家的人。虽然每位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各不相同,但她们都共同体现了温良恭俭的品德。这些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性格和价值观。
回忆过去的日子,父母亲就在我们的身边,关心与爱护着我们;长大后,我们为了学业和事业离开了家乡漂泊在外。然而无论我们身处何方、经历了什么遭遇与经历这些磨难和荣光我们总能在远方的万家灯火中找到那束来自家的温暖光芒指引着我们前行而这份对家人的牵挂无论身在何处都始终如一。